区际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并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对区际经济联系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重要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认为区际经济联系是相互的,即区域之间发生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且只有当区域之间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可达性好且没有干扰机会或干扰机会的影响小,这种相互作用才可能发生。这种相互作用一方面,能够使相关区域加强联系,拓展发展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又会引起区域之间对资源、要素、发展机会等的竞争,并可能会造成损害。 区域分工理论认为由于各个区域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为满足各自生产、生活方面的多种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各个区域会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从而在区域之间就产生了分工,形成另一种形式的经济联系。如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都从这一角度阐释了区际经济联系。 区域合作理论认为区域合作与区域分工相伴而生。由于分工深化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化倾向突出,区域之间竞争加剧,导致区域之间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出于各自发展利益的需要,区域间在分工的基础上必然要开始寻求合作。如区域之间因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关联而形成互补或依赖关系;或是迫于市场竞争压力,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或扩大,形成竞争力的合力,实现各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稳定和规模扩大。 区际经济联系能使得区域之间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叠加,把经济活动有机、高效的组织起来,激发潜在经济活力,促进区域发展。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