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大国,但是在古代基本上都是皇帝最大,什么事情都是皇帝说了算,那么古代的各个朝代当官的和老百姓的比例是多少呢? 小编特意搜集了一些资料,对着这个比例还真有人做了记录,上个世纪八七年的人口普查上写到,西汉是7945个老百姓一个官儿,唐朝是2927个老百信一个官儿,元朝是2613个老百信一个官儿,明朝是2299个老百信一个官儿,接下来是最后一个朝代清朝,清朝跟别的朝代不一样,清朝只有911个百姓一个官儿。 上面这个比例并不是说当时只有这几千号人,而是按照大臣和老百姓的比例来算的,我们看上面的数据也可以清楚的知道在唐朝和清朝分别是落差最大的。 汉朝时期有一个十个官府只有一个官的惯例,即使汉朝的时候我国的人口曾经突破了五千万,但是汉朝还是实行一个官管理将近八千个百姓的做法,按照五千万个人老百姓来说,在结合汉朝官民的比例,算下来也就是说汉朝一共也就不到6500个人当官,汉朝一共有103个区域,每个区仅有几十个官。 但是在唐朝官民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继而到了后来的清朝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官民比例越来越大,这个比例上去了意味着什么呢,其实当时的官员都是由老百姓养活的,八千人养个官员自然是不在话下,但是一下子减少了四倍变成一两千个人养活一个官员,那不就是让老百姓有更大的压力了吗?这是为什么呢。 首要原因应该是随着朝代的发展,中央部门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就能管理更多的下属部门,下属部门变多了,所需要的官员也就越来越多了,因为需要各种职位的官员来扮演角色,从而方便皇帝更好的管理。第二个原因就是随着郡县制度的出现,皇帝们更加注重对小地方的管理,在小地方也设下了部门,因而官员数量增加。 另外就是经济的发展,朝廷需要更多的人在各地管理当地的经济,再有就是科举制度,也是需要人手来管理的,但是不管如何,官员的增加速度总是要比老百姓人口增加的要快得多,这样一来官民比例自然而然就变高了。百姓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一些皇帝就采取了一些类似减员的措施,比如明太祖就把官员的退休年龄提前了,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效果的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