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长时间地高度集中最容易引起神经衰弱,而且荒无人烟的雪山更是会让人感觉到孤独和渺小。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卢宇光开始在闲暇时间不断看书,同时在心中慢慢构思一本属于自己的小说。 恰逢此时,在山上驻守无聊的军官们聊到了连长的爱情故事,这恰恰给了卢宇光灵感。因此,他以驻守在外的军人与远方姑娘的爱情入手,写成了一本《站长夫人》。 没想到自己的作品竟然入选登报了,这让卢宇光对自己写作更加有了信心,上级领导还对他夸赞有加。 随着文章越写越多,卢宇光的才华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本是海军的他也因此被提拔到了领导机关,成为一名新闻干事。 1987年,卢宇光达到了服务年限,需要转业回老家。在军队干了几年新闻的他胸有成竹,第一份简历就投到了浙江人民广播电台。 是金子总会发光,还在试用期的卢宇光就在这里搞出了一件大事。 浙江连日暴雨,无数民众被困家中缺少物资。大事故往往意味着大新闻,即便只是电台也不能错过。 看着连绵不绝的阴雨天,还有奋斗在抗洪一线的工作人员们,卢宇光拿出了立马电话连线身处一线的值班战士,想要及时了解前线情况,报道出去让居民安心。 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电话那头的忙音一声接着一声,却极少能够得到回应。 声称24小时值班的一线抗洪队伍,竟然连一个接电话的人都没有吗? 原定的报道计划泡汤,卢宇光马上有了一个新主意。 第二天,一篇文章横空出世。这篇名叫《防洪第一线值班唱空城计,杭州抗洪形势令人担忧》稿子描绘详实,用笔辛辣,不仅狠狠地打了那些渎职官员的脸,还让上层领导注意到浙江当时的现状。 因为影响巨大,最终被评为全国新闻一等奖。 作为主要策划执行人员的卢宇光,再一次名声大振,成为新闻界炙手可热的新星。 之后几年,卢宇光在浙江电视台的事业如火如荼,但是对于他个人来说,这种生活过于平静,仿佛一眼就能看得到未来。 生性爱冒险的他已经不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想要探索更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行业。 恰逢此时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军人出身的卢宇光想要前往战争一线,去获得最新最爆的消息。成为战地记者的愿望,又一次在他的心中悄然萌发。 确定心中所思所想,卢宇光再一次大胆行动,果断地辞掉浙江省的铁饭碗,独身一人前往俄罗斯。 等到真正踏上了俄罗斯这片土地,车臣战争已经因为双方损失巨大而停战。满怀失望的卢宇光并没有立即回国,反而做了常驻俄罗斯的决定。 在此期间,他不仅自学了俄语,还成功考入莫斯科大学,甚至拿到了新闻评论学的硕士学位。 为了维持在俄罗斯的生活,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他决定凭借着自己在传媒行业多年的的工作经验,创办一份报纸,并为它命名为《华人报》。 可能之前的好运气暂时都用光了,华人报的销量并没有达到预期。为此,卢宇光不得不为自己寻求其他方向的突破。 恰逢此时,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国内凤凰卫视需要一名记者时时关注一线消息,而卢宇光恰逢其时地赶上了。 为了表现自己不怕死,不畏死的决心,他主动剃光了头发,这样当头部不幸中弹的时候,也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医治。 2002年,卢宇光得偿所愿地成为了凤凰卫视驻莫斯科战地记者。 无论身在国内演播厅的记者什么时候切视角,他总能沉着稳重地报道俄罗斯战场现场的进度和场面。 这一次现场直播,让卢宇光取得了凤凰卫视的信任,也让他拥有更多机会去参与各种项目的报道工作。 为了取得第一手的战场画面和详细资讯,卢光宇在一次战斗中不眠不休连续播报30多个小时,最终体力不支直接在直播里晕倒。 更加恐怖的是,战场上无数不长眼子弹从他身旁擦肩而过,他时刻面临着生命威胁。 有一次俄罗斯的大街上有人被绑架成为人质,为了得到最清晰的画面和最详尽的消息,他报道的位置紧邻着现场的门口。 当恐怖分子开枪往外冲的时候,卢宇光只能一边躲避,一边紧握着卫星电话报道。歹徒的动态,周围无辜人员的走向,甚至边跑边拍边报道。 最后一句“恐怖分子冲过来了,正向我们开枪......” 不仅让无数人明白恐怖分子的无恶不作,更是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们看到了他的勇敢和无畏。 即便环境如此危险,卢宇光依然追逐着每件国际大事。无论是发生在巴格达的中国人质事件,还是当年的伊拉克大选。为了更便利地获取知识,他甚至专门往最危险的地方跑。 一场人质危机让身在现场的卢宇光充足地展示了自己临危不惧,逻辑清晰的记者能力。 付出总会带来回报,如此敢拼敢搏的卢宇光很快就成为了凤凰卫视驻俄罗斯首席记者,他也在这里邂逅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和灵魂伴侣。 走在危机重重的战乱国家,卢宇光亲眼看到过子弹从他的身边擦过,也面对过敌人的炮弹在他身前几十米的地方炸开。 虽然他自己每次外出都是穿好防弹衣,但是为了保障安全,每次记者团的行动都会带着特种兵。 也就是在这个特种兵的队伍中,卢宇光结识了一个生命中的大恩人。 那是2000年,卢宇光前往参与报道格罗兹尼战役。这一次,俄罗斯方面依然毫不犹豫地派出了他们的特种兵护送。 卢宇光本人本来就是军人出身,和同样身为军人,受过军事训练的特种兵们之间拥有数不尽的话题。多年的记者生涯让他对待俄语,如同母语一般熟练,双方很快就互相熟悉了。 意外悄然而至,他们乘车前往报到场地的途中,十分不幸地碰上了双方交火。此时,身在车中的卢宇光记者团,就如同黑夜中最明亮的火把。 屋漏偏逢连夜雨,打上头的双方互扔的手榴弹,正好有一颗落在了他们的车上。 卢宇光一边迅速从正在行驶的车上跳了下去,一边还有心思胡思乱想 “这一次真倒霉,我会不会直接在这里挂掉?”本以为自己年轻的生命已经走到了终点,却没想到刚刚落地,感觉有一个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扑在了他的身上。 这次爆炸,卢宇光只受了一些皮外伤,马克西姆却已经意识模糊,失血过多的他甚至连交流都难以做到。 惊慌失措的卢宇光躺在恩人身下,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马克西姆地生命力随着血液不断流失。 周围枪炮的声音依旧响彻在耳旁,马克西姆知道自己要牺牲在战场上。 看着战火纷飞地场地还有这个抱着自己惊慌失措的中国记者,他脑海中闪过的只有那刚出生的儿子和漂亮的妻子。 于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对这个自己舍身相救的朋友留下了自己的意愿 “求你…要帮……我…照顾好……妻儿”说完这句话,马克西姆再也支撑不住闭上了双眼,只留下悲伤的卢宇光在原地等待救援。 战争过后,已经康复出院的卢宇光通过马克西姆的战友辗转打听到了他家里的地址,并精心准备好了礼物,上门拜访。 那个时候,马克西姆结婚刚刚一年多,就连儿子也还不满一岁。为了感激马克西姆的救命之恩,不让他们孤儿寡母过得过于辛苦,卢宇光不仅不时地给他们打钱,还时常上门拜访。 孩子还小,父亲却因为自己去世,他也不想这个可怜的小男孩缺失父爱,便一直以干爹的身份陪他成长。因为孩子的原因,卢宇光与恩人妻子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两人之间产生了爱慕之心。 还是俄罗斯的姑娘坦坦荡荡,她大大方方地向卢宇光提出了结为夫妻的请求。经过郑重的思考之后,卢宇光与她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的生活没有像理想中一般幸福美满,反而开充满鸡毛蒜皮的小矛盾。 比如在家的时候,卢宇光更喜欢的丰富多彩的中餐,却被妻子嫌弃重油重盐。而妻子钟爱各色土豆泥却让卢宇光吃得苦不堪言。 更何况传统家庭长大的卢宇光希望妻子能够在他出差的时候帮他孝顺老人,照顾孩子,身为俄罗斯人的妻子也很难做到。 矛盾在相处中日益凸显,但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卢宇光危险的工作环境。 已经经历过丧夫之痛的妻子希望他能够换一份安慰的工作,而不是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子弹乱飞的战场工作。 两人之间关于工作,关于家庭的分歧越来越大,甚至慢慢影响了妻子的心理状态,让她开始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最终只能和平离婚。 虽然两个人已经不在同一张户口本上,但是他们之间的牵连,除了恩人之前留下的儿子,还有夫妻二人共同孕育的小女儿。 卢宇光与前妻约定,两个孩子都由自己带回中国,放在老家让父母帮忙照顾。毕竟一个出生俄罗斯的前妻孤身一人,带着一双儿女总是不方便的。 如果前妻方便的话,可以随时前来中国看望。 现如今,脱离了夫妻的关系,他们二人反而相处的更加自在。 两个人向朋友一下在下时间出去玩,一起聊天,一起交流孩子们的现状。 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照顾,离婚之后的卢宇光把两个孩子一视同仁地带回来中国,放在老家上学。 在家里人细心的教导下,兄妹二人都精通俄语和中文,也会在假期跟随妈妈一起前往俄罗斯游玩。 一双儿女也在卢宇光的培养下越发出类拔萃,学业方面取得了无数成就。 现如今,孩子已经长大,大儿子考取了哈尔滨一所知名大学,因为那里距离自己的家乡俄罗斯更近。小女儿独自一人来的四季如春的云南大学就读。 看着两个孩子茁壮成长,已经成为了自己的骄傲。卢宇光自认未曾辜负恩人的托付,也履行了为人父的责任。 从普通大学生到海军,从新闻记者到战地记者。卢宇光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跟随自己的心,执着追梦并成功实现。 面对曾经恩人的嘱托,卢宇光也信守承诺,不仅在物质上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且在精神上也一直给予他们陪伴和安慰。 现如今,卢宇光驻外记者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他立志将战争的真相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愿望也终将实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