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师道(1051~1126年),字彝叔,初名建中,又名师极,祖籍洛阳(今属河南),世居陕西,西北名将种世衡之孙。年轻时曾从师于哲学家张载门下。以祖官荫补三班奉职。熙宁(1068~1077年)年间,曾通判原州(治今宁夏镇原),提举秦凤路(治今甘肃天水)常平。因议论王安石新法中的免役法害民,遂调知德顺军(治今宁夏隆德县)。崇宁元年(1102),被北宋权臣蔡京划入元祐党之列,罢官免职近10年。此后历任西北边州统帅,以武功大夫、泾原路(治今甘肃平凉)都钤辖的身份知怀德军(治今宁夏固原北)、西安州(治今宁夏海原县西古西安州),屡次击败夏军。曾率陕西、河东(治今山西太原)七路兵马攻取西夏臧底城。宣和(1119~1125年)中,因竭力反对北宋联金抗辽,被迫辞职。 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下,宋朝廷即刻起用种师道为京畿路(治今河南开封)、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东)制置使。当时种师道正隐居于终南山豹林谷(在今陕西西安南),受命后立即赶赴京师。他率军鼓行而前,径逼敌营,迫使金军后撤。钦宗遂任命他为同知枢密院事。种师道当时已75岁,威望很高,他们尊称他为“老种”。他建议等金兵粮尽,北还渡河时,再全力追歼,但未被朝廷采纳。京师暂时解围后,种师道即被解除兵权,罢为中太一宫使。当金兵再度进犯时,种师道又被起用为河北、河东宣抚使。为抵御金兵,他建议屯兵沧(治今河北沧县东南)、卫(治今河南汲县)、孟(治今河南孟县南)、滑(治今河南滑县东)四州,以防金兵再度南犯,朝廷仍未采纳他的意见。不久,他因病而死,终年75岁。 京师开封(今河南开封市)沦陷后,钦宗捶击着胸脯悔恨地说:“当初不听种师道的话,才落到今日的下场!” 八、李继隆(950年-1005年3月17日),字霸图。祖籍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宋初年名将、外戚,枢密副使李处耘长子、明德皇后长兄。 李继隆早年以恩荫补任供奉官,在宋太祖时参与攻灭南唐、北汉,并在第一次幽州之役中颇有斩获,以功授镇州都监。其后随大将崔翰、潘美于满城、雁门两次击败辽军。雍熙二年(985年),率军击破扰边的党项首领李继迁扰边,次年再随大将曹彬北征幽州,并全师而还。旋即改授沧州都部署,在宋军于君子馆战败后退保乐寿,受宋太宗责罚。 端拱元年(988年)至端拱二年(989年)间,接连在唐河之战、徐河之战中大败辽军,使宋辽战争形势为之一振。淳化五年(994年),以河西行营都部署西破李继迁,擒赵保忠(李继捧)。次年,任灵、环十州都部署,西征无功。宋真宗即位后,被解除兵权,加使相衔出守镇安军。澶渊之战时,受任驾前东西排阵使,与大将石保吉统军抵御辽军。 景德二年(1005年),李继隆去世,年五十六。获赠中书令,谥号“忠武”。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继隆为人谦谨,通晓音律,喜读《春秋左氏传》,且礼待儒士。又擅长骑射,智谋过人,征战南北数十年,立下了赫赫战功。 值得一提的是,李继隆是北宋初年,唯一一个可以与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相争的北宋良将。曾在满城之战和唐河之战中先后两次击退几乎无敌的耶律休哥,是北宋历史上最有名的骑兵将领。 七、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一说封丘(今河南封丘)人,北宋开国名将。 生平简介:说到潘美的生平简介,就不得不说到潘美和赵匡胤之间的关系。潘美,系北宋开国名将。生于公元925年,别名潘仲询。与赵匡胤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年轻时候的潘美风流倜傥,胸怀大志。陈桥兵变以后,更是受到赵匡胤的重用,先后被命令去见各大臣,且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可谓为赵匡胤身边的左右手。 潘美一生经历过多次战役,不仅参加过攻伐南汉,还在征伐江南和北汉时获得胜利。只是英雄更多时候是被小人所妒忌的,公元986年,潘美独自一人率兵攻打四州。却因小人离间和争功,导致名将杨业战死,也因战败而被降官三级。以致世人皆言潘美妒忌杨业而视潘美为奸人。后一年,即潘美六十七岁之时离世。 潘美曾收养过遗孤,凭着勇谋聚集一身的他,在不得罪赵匡胤又能对得起周世宗的情况下,救下周室的儿子,即为后来的潘惟吉。此为历史上“收养遗孤”的典故。除去这一养子,潘美至少还有四儿八女。 撇开潘美与宋太祖的交情不谈,潘美为奠基宋朝稳固的江山也是出了不少心力,至于攻四州之战,杨业不幸战死。有人说:潘美在得知杨业陷入困境却没有去救他,是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也有人说,潘美在宋朝其实是被看作为大忠臣。古语有言: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而真相,也只有主人公潘美才真正知道。留给后人的,只有寥寥话语和无尽的猜测。 六、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人。北宋开国名将。 曹彬是后周太祖郭威妃子张氏的外甥,后汉时曾任成德军牙将。后周世宗时,他奉诏出使吴越,累官至引进使。曹彬严于治军,尤重军纪,受到宋太祖赵匡胤信任,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 乾德二年(964年)参与攻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升宣徽南院使。开宝七年(974年)率水陆军十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又决策伐北汉和攻辽,以功擢枢密使。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分兵三路攻辽,曹彬为东路军主将。他因孤军冒进、兵疲粮乏撤军,于岐沟关之战大败,致使宋军全线溃退,被降为右骁卫上将军。后复起为侍中、武宁节度使。宋真宗即位后,曹彬复任枢密使。 咸平二年(999年),曹彬逝世,年六十九。追赠中书令、济阳郡王,谥号“武惠”。因其孙女为宋仁宗皇后(慈圣光献皇后),故累赠为太师、尚书令、鲁王。 值得一提的是,曹彬与潘美,作为北宋初期的帝国双璧,北宋开国名将。两人为北宋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后期对辽作战中,失误连连。 五、韩世忠(1090年1月26日-1151年9月15日),字良臣,自号清凉居士,延安府绥德军(今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人,南宋名将、词人,民族英雄,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 韩世忠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十八岁时应募从军。他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金朝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又在平定各地叛乱中作出重大贡献。 韩世忠为人耿直,不肯依附权臣秦桧,曾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史称其“固将帅中社稷臣也”。累迁至镇南、武安、宁国三镇节度使,封爵咸安郡王。晚年杜门谢客,口不谈兵,悠游西湖以自乐。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逝世,年六十三。追赠太师、通义郡王。宋孝宗时追封蕲王,位列七王之一。淳熙三年(1176年),谥号“忠武”。后配飨宋高宗庙廷。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明清时期更配享历代帝王庙。今有词作《临江仙》《南乡子》等传世。 四、宗泽(1060~1128)中国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刚直豪爽,沉毅知兵。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 宋金战争爆发后,奉命知磁州(今河北磁县)兼河北义军都总管。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金军包围东京(今开封)。宗泽为断其退路,率兵攻黄河渡口李固渡(今河北魏县西),以轻兵夜袭,破金营30余座。随即就任兵马副元帅,反对康王赵构东逃,毅然孤军南下救援东京,沿途屡破金军。进至卫南(今河南滑县东),陷入重围,他挥戈直前,率部死战,击退十倍于己的金军,然后迅速转移,使其夜袭扑空,由此威名日著。 建炎元年(1127)六月,升任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他募兵积粮,整顿城防,任用岳飞等一批将领,联合、招纳河东与河北义军等武装,使东京成为坚强的抗金堡垒。次年元宵节前,金军一部进逼东京近郊,宗泽明令张灯,使金军疑不敢入;暗遣精兵伏其归路,前后夹击,打退金军。 宗泽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七月,临终前仍三呼“过河!”有《宗忠简公集》传世。 宗泽是两宋交际之间的第一名将,靖康时期,抗金勤王,屡战屡胜,连胜金军十多阵。东京保卫战在各方面不利的情况下依然和金军打得有来有回,后来成为南宋在江北地区的留守,在磁州和襄阳多次击退金军。一生致力于北伐,可惜壮志难酬,徒留名声威震敌国。 三、孟珙(1195年-1246年10月13日),字璞玉,号无庵居士。随州枣阳(今湖北枣阳)人,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南宋中后期军事家,民族英雄,左武卫将军孟宗政第四子。 孟珙出身将门,曾祖孟安、祖父孟林都为岳飞部将。他早年随父于枣阳抗金,在孟宗政死后接管忠顺军,累官京西兵马钤辖。绍定六年(1233年),击败入侵的金国恒山公武仙所部。 端平元年(1234年),参与蔡州之战,联合蒙古灭亡金国。宋蒙战争爆发后,统领南宋川蜀、京湖两大战场,并正式成为南宋这两个战区的主帅。随后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 可以说纵观宋朝300余年,没有任何一个武将能达到他的职权。宋蒙战争的局面基本稳定下来后,孟珙开始着手建立整体性的防御体系,成为了南宋柱石,强行为南宋续命数十年。 后来累官枢密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封汉东郡开国公。晚年以宁武军节度使致仕。淳祐六年(1246年),孟珙病逝,年五十二。后特赠太师、吉国公,谥号“忠襄”。 孟珙虽为武将,但注重文教事业,于战乱之际兴建公安书院、南阳书院。又精研《易经》,颇通佛学。著有《警心易赞》《无庵法语》等,今已佚失。《全宋诗》《全宋文》辑录有其诗文。 二、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今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人。北宋时期名将。 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因面有刺字,善于骑射,人称“面涅将军”。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夏国。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 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土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 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皇祐五年(1053年),领兵夜袭昆仑关,平定侬智高之乱。此后历任枢密副使、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迁升枢密使。后受到文官集团排挤,于嘉祐元年(1056年),被免去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出知陈州。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狄青抑郁而终,年仅四十九岁。获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一、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的文才同样卓越,其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辑有文集传世。另外,岳飞的书法更是堪称经典。其前后《出师表》字体行草,一气呵成,写得酣畅淋漓,综观如电掣雷奔,龙飞凤舞,细视则铁画银勾,顿挫抑扬。字体笔画,或大或小,或重或轻,或粗或细,或疾或迟,或驻或引,随态运奇,无不适意,其挥洒纵横,如快马入阵,令人想见岳飞驰骋疆场之英气雄姿。岳飞书前后《出师表》石刻,深受世人所喜爱,为了获得拓本,人们便加以复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