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abg欧博官网|登陆|游戏|

如何做好调查报道?

时间:2025-02-09 18:27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22 次
如何做好调查报道?,柴静,新闻,监督,调查性,青年记者,焦点访谈,调查报道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曾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策划、《焦点访谈》主编;在南大开设“电视采访”“深度报道”“非虚构写作”等课程。

代表作品:

调查性报道与舆论监督各自指什么?两者能否划上等号?调查性报道的采制过程有何特点?年轻记者如何步步进阶?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庄永志结合中国新闻奖新设舆论监督报道类奖项,分析了调查性报道与舆论监督的特点与关系;围绕新闻采制流程和进阶的特点,分享了年轻记者如何走上调查性报道之路。

以下是庄老师的讲述:

咱们今天为什么讨论调查性报道?一个重要的由头就是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第一次单设舆论监督报道类奖项,一等奖共三个作品,有传统的广播电视栏目播出的常规节目,也有融媒体作品。已发表的专业作品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反映着我们现实的新闻状况:哪怕这个作品还不够好,你也要看不好在哪、怎么改进。在校的时候多多尝试,而不是一味追求时髦只想着“非虚构”“短视频”之类;调查性报道是新闻的一项基本功。

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一等奖作品

陈力丹老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权威,他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中有“舆论监督”这个词条:中国共产党关于公众对党务政务监督的术语,在实际贯彻和公众的理解中,监督的主体通常由新闻媒体代行(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名词》预公布稿初稿《编辑之友》2017年第5期)。

陈力丹老师认为是公众在监督执政党和政府,监督权通常由新闻媒体行使。“舆论监督”术语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首次使用:“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做斗争。”党的十四大到十九大政治报告中,都出现了“舆论监督”这个术语。

研究新闻史的著名学者邓绍根对此也进行过考据,他在《新闻大学》发表文章说:1990年当时主管意识形态的政治局常委有这样的表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人民的意志和情绪,人民的意见和批评,通过新闻媒介反映出来形成舆论,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考虑,这就是舆论监督——这标志着新中国的舆论监督理论的成熟,也为顺利开展舆论监督提供了根据(邓绍根:《从新名词到关键词: 近代以来中国“舆论监督”观念的历史演变》《新闻大学》2019第11期)。

中国社科院的一位编辑对概念进行辨析,给“舆论监督”下了严谨的定义:舆论监督是公众和媒体借助大众传媒,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履行公共职责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等权力滥用行为和失德言行进行披露批评和建议,进而形成舆论督促相关机关及人员及时予以回应和纠正,从而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舆论监督的主体包括公民和媒体。舆论监督的构成包括新闻舆论监督和公民舆论监督(李延枫:《舆论监督: 概念辨析与重新认识》《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4期)。

比如网民的监督就是公民舆论监督,监督对象不光是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凡是跟公众利益有关的个人和机构,无论大的私营企业、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当然也包括国有企业),都应该是舆论监督的对象。

以上是学者的看法。最高领导人在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了“监督”,从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完善权力监督机制的角度出发强调: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美国调查记者编辑协会(IRE)的《调查报道记者手册》(The Investigative Reporter’s Handbook:A Guide to Documents, Databases and Techniques)中对调查性报道有个定义:调查性报道是揭露不法行为或违反法律法规、准则或共识与体面的事实的报道。这是调查性报道的第一个特点:揭露侵权行为。

第二个特点,调查性报道是记者的作品,而不是他人的作品;调查报道不是等公检法查出来了之后记者再去报道,也不是把一望即知的事拿来煞有介事地报道;需要记者努力挖掘(dig)。

调查性报道的第三个特点是报道对读者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报道往往与被日常新闻所忽视的弱势群体有关;现在很多报道是在全国人民面前让人示众蒙羞,比如把闯红灯的行人的面部曝光,这类违规行为其实可以由亲人、朋友、邻里提醒,用不着新闻单位教训人家。很多记者认为自己铁肩担道义,实际是误解了媒体的作用也误解了舆论监督和调查性报道。

IRE对调查性报道还有这样的表述:调查性报道是创建一个知情的和民主的社会的关键。除了帮助公民做出明智的决定外,调查性报道可以抑制权力机关滥权并要求政府和商业组织对行为负责

从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和特征可以看出来,“调查记者”这个词不能乱用的,必须制作可信的、原创的、有启发性的报道,必须通过搜集大量证据,综合性地利用观察、搜集、测试、体验、提问等手法,自己独立调查出来严重侵害公共利益的事实的记者才能叫“调查记者”。

哥伦比亚大学Mencher教授的经典教材《新闻报道与写作(第11版)》从记者挖掘的角度把新闻分了几个层次:最浅近的当然是直接依靠信源提供的材料;第二个层次是记者的进一步观察;第三个层次是做解释和分析。调查性报道至少从第二层开始。

他还说调查记者的工作分两类,即调查系统性的滥权systemic abuses调查具体的非法活动illegal activities什么叫系统性的滥权?比如黑人司机经常会被警察叫停,这里可能有系统性的歧视和虐待。什么是具体的违法?比如某一项城市采购代理没有经过招标就私相收受——当然如果整体出了问题,那就是系统性的破坏。

新闻挖掘的三个层次

我们还要注意区分调查性报道和社会学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研究(survey research)的不同。有人说所有的报道都有调查有研究,比如做案头准备、实地勘察都算research;但是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是有特定含义的,它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从取自总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进行统计的定量方法,这个方法在调查性报道中当然可以用,但此调查非彼调查。

那么,舆论监督和调查性报道是什么关系呢?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展江老师提出,舆论监督报道或者说批评性报道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监督形式是海量的报道。把权力放在金鱼缸中:大企业的、国有企业的领导,政府的、执政党的领导,官越大就越让其行为和关系透明,他的一举一动都报道,让权力尽量透明化。第二种监督形式就是调查性报道强调对事件做深度报道往往是在事情已经发生后去解剖个案因为针对的是单体事件,而且专业的报道挖得比较深,风险和阻力大,影响也比较大。比如对特朗普偷逃税的报道、水门事件调查、巴拿马文件调查等等,这些报道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第三种监督形式是评论

这是我看过的对舆论监督和调查性报道之间的关系说得最全面、最深刻、最准确的描述。

在说调查性报道之前,咱们需要先达成一个共识:新闻的采制(采访制作或者采集制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选择题材—采集信息—制作—发表—推送”各环节中,首先要确定选题(story selection),然后是去搜集信息(information gathering)。我们做报道必须要靠信息采集,没有信息采集就是瞎编,甚至连评论都不能完成(很多优秀的评论都依靠大量的信息采集);然后要制作,要写,要编,最后发表出来。发表出来还不行,人家不一定看,你还得推送,所以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新闻采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同时,新闻采制又是一个进阶的过程(step by step)。想要训练自己去做调查性报道的话,需要经过基础采写到高级采写乃至长篇非虚构写作的训练。

第一步是基础采写,要训练如何判断选题,如何选择核心信源;训练自己描述这个题材的价值是什么、看点是什么、传播的时机是什么、传播渠道是什么、预期效果怎么样,要说服主编、制片人。基础采写的另一个训练重点是掌握什么叫采访。采访一般需要列采访提纲,有的人很勤奋地列了一百个问题,但那只能叫提问清单,根本不是采访提纲——采访提纲需要体现准备如何综合应用观察体验测试提问资料查询这些方式然后如何去实施这些方法最后怎样把作品拿出来基础采写不扎实,迟早要露馅。

第二步是高级在掌握了新闻采写的一般标准和步骤方法后,再写分类新闻和深度报道。新闻有很多分类方法,比如软新闻、硬新闻,中国新闻、外国新闻;根据题材特征、用户期待、采写要领、事实重点的不同,还可以分为突发新闻、时政报道、健康新闻、文化新闻、科技新闻、法制新闻、财经新闻、国际新闻。要针对不同类型新闻的特点进行训练,未经训练会让记者的专业性有所缺失。

深度报道各有说法一般包括特稿(Feature)、解释性报道(Interpretative Reporting)和调查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相较于一般新闻,深度报道具有更重要的议题、更复杂的背景、更丰富的细节、更深入的调查、更专业的解释和更精致的文本。特稿训练侧重讲复杂的人性故事;解释性报道训练记者将专业门槛高的政策问题和科技问题解析明了,比如2022年普利策新闻奖的解释性报道是关于韦伯太空望远镜,这是需要解释性报道才能说明的专业问题;调查性报道则是训练记者如何独立揭黑。

第三步训练是长篇非虚构写作记者在进阶过程中已经不再满足于做单篇报道了,而是开始写书。柴静的《看见》到现在还是畅销书,有些同学是看了这本书后才想做记者的;孙玉胜的《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讲述他上世纪90年代创办《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这四个栏目的故事;白俄罗斯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锡皮娃娃兵》,理查德·普雷斯顿的《血疫》,何伟横跨了十年的“中国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钱钢一版再版的《唐山大地震》,学者阿伦特主动要求采访而写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恶之平庸的报告》......这些都是书,不仅仅是记者单篇的报道了。

新闻训练的门槛其实不高,门槛太高的话,就有违公民监督权和表达权的实现。但我们需要警惕“叶公好龙”的学习方法——光羡慕、夸赞别人的调查性报道但自己不做。

业界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分享:

首先,如果想自己是不是具备从事调查报道的性格和才能唯一的方法是去试。记者是一个职业,你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很腼腆,内向、胆小,但在职业中你可能像元宇宙的分身一样,可以大方、泼辣。

尝试可以从调查小丑闻开始。一方面根据公开信息和已有记录去做调查;另一方面是从身边事出发,根据纸上公开的信息和身边的信息,通过人际关系去找当事人;很多事情没准儿你自己就是当事人,像学校里的侵犯学生权益的事。

信息从哪来?跟着“钱”走,就是跟着利益走;跟着“敌人”走,主要指的是从企业和政客的对手那儿找线索;跟着记录走,特别是在今天电子化的时代,凡事都会留下痕迹,可以追索。有一个公式——“纸上追踪+人际追踪”。你要对身边事敏感,要大量收集信息,要善于结交陌生人。

具体怎么调查呢?有一些领域特别容易发生侵害公众利益咱们这些领域来举例

——在立法领域,看有没有“量身定做”的法?是谁在游说?当然这比较难发现。

——在教育领域,看教育经费怎么花?教学质量怎么样?考试有没有漏题?测评有没有放水?

——在司法领域,看有人为什么喊冤?

——在医疗领域,看急救是否及时?看打120的记录、出诊记录如何,查手术和护理程序是否严格执行规程?医嘱有没有被改过?药物实验怎么进行?人家是不是知情同意?药品和器材存不存在非法买卖?有没有虚假宣传?

——对一般大企业,看它的广告是不是真实?招股书和年报是不是真实?是否侵害员工权益?是不是贿赂了官员?

调查一些热门领域的的基本思路

概括地说,做调查报道要时刻提醒自己八个问题:1、谁侵犯了谁的什么权益;2、谁要掩盖事实;3、核心信源有哪些;4、核心问题是什么;5、证据链如何;6、关键信息是否已获取;7、是否听取了侵权者的解释;8、是否有判断侵权与否的依据。

稍微解释一下:

1、确定谁侵犯了谁的什么权益。预判要是严重侵权,而且是重大权益,杀鸡用牛刀的事不值得做;如果是练手且不公开发表,小问题也可以调查——练习高射炮,可以先练打蚊子。

2、确定谁要掩盖事实。如果事实是一望即知,那就没有必要做调查报道了,做一般的报道就行。

3、确定核心信源有哪些。不能简单化贴上“知情者”“受害者”之类的标签——他真是知情者吗?他真是受害者吗?不能光听别人的单向叙述。

4、确定核心问题是什么:你的问题找准了吗?

5、判断证据链是怎样的。证据链一定要完整,一环扣一环,不断设问,不断求证。

6、最关键的是你要获取关键证据,如果不能目击正在进行的侵权行为(往往是这样),对事发之后的证据,记者要看到、要听到,甚至要当事人承认。

另外,也还要听取侵权者的解释;最后要判断是否侵权,要有公认的、可衡量的标准,不能只以良知为依据。

最后送各位一句共勉的话:用事实揭黑,做无影灯中的一盏。豪情万丈在你心里,做调查还是要一步步地小心求证;哪怕你的报道像探照灯一样牛,在新闻生态里,你的报道也只是像手术室里的无影灯中的一盏。

A:这太正常了,新闻即便呈现了真相,也是一个动态的呈现过程。如果案子足够重大,案情非常重要,那就需要进行动态的报道。

Q:预判采访对象可能不会说实话时,如何判断是否需要隐瞒自己的身份?

A:这涉及到新闻伦理中的暗访问题。明明你是记者,你说自己是学生;明明你是学生,你说是记者——这是隐瞒身份。明明你要发表,你对当事人说不发;明明你在录音,你说没开设备;这都是隐瞒,是社会公德所不允许的。但职业伦理不能简单地照搬社会公德。暗访是隐藏身份、隐藏设备或隐藏目的,是否选择暗访,在于你隐瞒给当事人或者社会造成的伤害不撒谎这个规则的破坏你做这个报道带来的正价值相比,孰大孰小;在于你用公开采访的方式获得的信息,与隐瞒身份或目的所能得到的相比,哪种方式获得的信息更有价值。

美国广播公司(ABC)曾经播出记者以“卧底”的方式拍到的美国食狮食品(Food Lion)公司重新包装过期肉、将过期肉和新鲜肉一起包装、用漂白剂清洗过期肉等做法,被公司告上法庭。记者是通过求职的方式进入这家企业的,企业在诉讼中强调的是记者求职时没说真话,而不是指责记者报道不实。

法院最终维护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但这个案例还是引起研究者对明访和暗访所获得信息的真实性的讨论。有学者提出可以换一个思路: 如果记者在当地营业额最大的几家超市中,挑选销售量最大的几个肉食品种公开购买,然后送到有检测能力的机构检测其是否过期、是否掺杂使假(当然,也可以结合暗访),这样不仅对各家食品销售企业更加公平,公众获知的信息也可能更加准确全面,消费者买到合格肉制品的概率也会更高。

可以说,新闻界有一个共识,就是公开采访优先如果非采用暗访不可,要谨慎评估。

Q:为什么有时会没办法找到核心信源进行采访?

A:联系信源并征得同意,是所有记者面临的难题,哪怕是大记者。还有一个情况是,你还没想明白新闻的内核,没有想清楚究竟要把什么信息告诉公众信息;有的事情要初步判断是什么机构或什么人干的,还需要有专业人士指点。

如果你明确了谁是核心信源,你要分析人们不愿接受采访的原因有哪些,然后针对这些原因去努力,拒访的原因一般有:1、保护隐私和其他利益;2、害怕担责;3、担心报复;4、认为记者想“曝光”自己;5、对记者和他所代表的媒体缺乏信任,怀疑其处理复杂、专业信息的能力;6、不愿抛头露面;7、紧张;8、没有时间;9、有法律规章限制。

具体的方法,可以参考我在《青年记者》杂志每月底的专栏“新闻课堂”。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5-18 19:05 最后登录:2025-05-18 19:05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