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徽州文书是珍贵的地域性历史文书,包罗万象,种类繁多。当前对徽州文书的整理主要采取“归户法”“年代法”“内容分类法”等几种方法,整理方法系统科学。文书的保存方法则采取写本保存、影印保存、数据库保存等几种方法。徽州文书对徽州历史文化研究、徽州古方言研究、徽州民俗保护都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徽州文书 徽州历史文化 档案整理 文书出版 中图分类号:G275.2 徽州文书是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历史性文书,徽州文书的发现是20世纪历史文献方面的大事件。徽州文书是什么?著名徽学专家刘伯山说:“徽州文书是历史上的徽州人在其生产、生活及社会交往过程中因各自切身利益而形成的原始凭证、字据和记录。”[1]根据不完全统计,徽州文书大约有50万份左右,基于现有的材料来看,徽州文书的时间跨度大约七百多年,起于宋代,止于20世纪80年代初。徽州文书自发现以来,在文献学、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方志等方面的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不同学科已经分享或正在分享其所带来的学术红利。当前,徽州文书的挖掘、整理与出版等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凸显了其珍贵的学术价值。 一、徽州文书的历史性价值 徽州文书是历史上徽州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全面完整地展示了徽州社会的方方面面,徽州文书在历史文化的研究方面,在徽州方言的研究方面,在徽州民俗的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有利于徽州历史文化研究 徽州文书中有大量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文书,为我们研究古代徽州的历史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材料。比如其中的土地契约文书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徽州土地交易的状况,从中可以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徽州土地产权问题的变迁、土地经营模式的转变、交易方式的变迁,以及不同时期徽州社会的经济结构情况等。又如《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一书,作者以最新发现的16世纪—20世纪的徽州文书为依托,对这段时期内徽州社会文化情况进行全方位探讨,对这一时期徽州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了详尽研究,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徽州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如,徽州文书中的宗族文书对我们了解古徽州宗族社会的构成、宗族内部的制度、家族文化历史等都有重要意义。徽州文书中的商业文书为我们了解徽商产生、发展、经营等情况提供了极好的材料。 (二)有利于徽州古方言研究 徽州地处皖南,徽语来源复杂,有的地方属于吴语区,有的地方分属于江淮官话区,有的地方的语言来源不明,因此徽州方言极具地方特色。徽州文书中保存有大量的徽州历史方言资料,这类方言资料十分珍贵,为我们研究徽州历史方言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原始资料。管窥徽州文书文献,极具特色的徽州历史方言语词跃然纸上,比比皆是。如表示土地买卖中介的“中人”“见人”“中见人”等,表示买卖状况的“断买”“断卖”“交领”等,表示徽州地貌的“塝”“降”等,表示谷物重量单位的“砠”“秤”等都是徽州文书中习见的词语,此类方言土语触目皆是,不胜枚举,但在其他文献中则不易见到。 (三)有利于徽州传统民俗研究 徽州文书中所见徽州传统民俗甚多,体现了徽州传统民俗的方方面面。如徽州文书中有表示生病之义的“装骚”就与徽州民俗中的禁忌风俗有关。文书中的“棺材钉”则与徽州人期盼升官、发财、添丁的心理有关系,“子孙桶”则为徽州人早生、快生贵子风俗中的吉祥用语,文书中的“卖马不离槽”反映的是土地买卖后原始土地拥有者身份转变的风俗。又如“根据方志文献以及新发现文书, 历史上徽州演戏风俗可分为娱神娱人、示禁罚戏两种不同的性质。新发现文书揭示了徽州示禁罚戏的新情况”[2]。 展开全文
二、徽州文书的整理方法 徽州文书包罗万象,种类繁多,既有法律文书,又有合同文书;既有乡规乡约,又有商业买卖文书;既有宗族协约,又有官府公务协议等。自发现以来,学界即开始对文书进行研究与整理,主要分为学术单位与个人。其中,学术单位以高等院校为主导,如安徽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长期以来对徽州文书进行整理与研究,仅以中山大学为例,“中山大学图书馆所藏徽州文书近17万件,目前居全国首位”[3]。另外,就个体整理者而言,除了徽州土著居民之外,学术个人对文书的整理与保存亦有较大的贡献,如著名徽学专家刘伯山先生长期以来致力于徽州文书的搜寻、整理,取得了较为显赫的成绩,发现了大批徽州文书的原始文本。另如日本学者臼井佐知子收藏有《徽州歙县程氏文书·解说》也已结集出版。上述无论是学术单位或学术个人,对徽州文书的整理基本遵循以下主要方法: (一)归户整理法 徽州地处皖南,从民俗习惯等方面来看,徽州居民历史上就具有按照家庭或者族群为单位保存各种家族传统文书的习惯。明代徽州的《窦山公家议》就明确规定:“新旧文契一应什物,中元交递之时,管理同接管告家长家众,照依上年交递手册,眼同检点明白。”民国歙县《府前方氏宗谱》也在《祠规》中要求:“公匣,特设大柜一所,以贮红谱及本祠一切契据,慎重封锁,由族长妥为保管,无故不许私开。”[4]徽州人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保存传统文书的习惯为徽州文书的整理提供了较为良好的方法。有些学者对于徽州文书的整理就是基于徽州文书具有家族性的特点而从历时或共时的层面进行整理的。从历时的角度进行的整理就是以传统徽州家庭为单位,把不同时代的家庭文书进行收集整理。从共时的角度进行的整理则是以传统徽州家庭为单位,把同一时期的文书进行整理。为此,刘伯山于2000年国际徽学研讨会上明确提出了徽州文书的归户性特征。[5]这种文书整理的方法系统性非常明显,同时突出了家庭文书的个性化特征,具有一定的优势,得到学界的推崇。如俞江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徽州合同文书汇编》中就以归户的原则整理出版了“1954年3月张天助阄书系列”,这一系列文书从阄书之一至阄书之八,包含了徽州居民张天助在1954年3月签立的不同类型的文书,真实记录了徽州居民张天助一系列的合同文书状况,这些文书不仅时间清楚,而且系统性鲜明。又如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以“归户性”为原则,收录了不同家族的徽州文书,如明代休宁县汪氏家族卖田系列赤契、李氏家族卖田系列赤契、朱氏家族卖田系列赤契等,这些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系列性契约,全面反映了这些家族的生产生活状况,对于了解明代徽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安徽大学刘伯山研究员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徽州文书》(1~6辑)系列丛书,也以归户法为准则对徽州文书进行编辑出版,获得了学界的一致好评。 (二)年代整理法 年代整理法就是按照徽州文书材料产生的时代顺序进行收藏整理,这一整理与收藏方法在契约文书的整理之中亦得到广泛应用。年代整理法的好处在于整理者可以依据不同的朝代或者不同的年代对文书的材料进行分类。当前学界的整理成果就有“宋代徽州文书”“元代徽州文书”“明代徽州文书”“清代徽州文书”“民国徽州文书”等。以张传玺编著的《中国历代契约汇编考释》为例,该书就把徽州文书分为“宋、辽、夏、金、元文书”“明朝徽州文书”“清朝徽州文书”“民国徽州文书”等几个部分。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就依据时代顺序,分为宋元明编(1~20册),清民国编(1~20册),共计40册。 在对于同一个家庭或家族文书的整理上,学界大多也是在归户原则的基础上,依据家庭或家族文书的时间顺序进行分类整理。以明清两代的文书材料为例,由于明代、清代时间较长,就会造成某一家族文书的材料过多的情况,对此类文书的分类处理基本依据皇帝的年号顺序进行排列,如《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对于明代徽州家族文书的排列就是按照皇帝年号顺序进行排列与归类,线索十分清楚。 (三)内容整理法 徽州文书的内容较为丰富,包括的类型繁多,如常见的土地契约文书、商业文书、买卖文书、合同文书、村民规约等。对于数量如此庞大,内容如此丰富的文书,学界诸多学者亦有依据文书的内容进行分类的习惯。以王钰欣主编、黄山书社2000年出版的《徽州文书类目》为例,就把徽州文书依照内容分类为“土地关系与财产文书”“赋役文书”“商业文书”“宗族文书”“官府文书”“教育与科举文书”“会社文书”“社会关系文书”“其他文书”等九种类型。俞江主编的《徽州合同文书汇编》则依据内容把合同文书分为分业合同、(山场、坟产)共业合同、会书合同、换产合同、墙界合同、纠纷调处合同、齐心诉讼合同、生图合同、多姓族的禁约(公约)合同等,涵盖了徽州合同的基本类型。其他学者在各自的著作或文章中亦依据徽州文书的内容展示了自己的看法,如周绍泉《徽州文书的分类》,俞乃华《徽州文书整理探析》,王国键《徽州文书档案的特点与价值》体现了各自的分类观点。 近年来,随着新的徽州文书不断地被发现,文书的种类亦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原有的内容分类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对新材料处理的要求,因此新的内容分类标准亦随之不断产生。 三、徽州文书及其研究成果的出版形式 徽州文书目前以多种形式得以保存,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三种形式:原始写本形式、专著形式及数据库形式。 (一)原始写本形式 众所周知,徽州文书的原始面貌绝大多数为民间写本形式,多以散件形式出现,其最原始的保存者为徽州土著居民。当前,仍然有许多文书依然保存在民间。根据刘伯山的统计,“至今还散落在民间、可资研究利用的又有10~15万份”[6]。 除了保存在民间的散件文书之外,有些散件文书已经被各地图书馆、高等院校及其他研究机构收藏,且为数较多。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省图书馆、黄山学院图书馆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藏。除此之外,海外机构亦有不同程度的收藏,如美国国家图书馆之类的权威图书馆、日本诸多高校或研究机构等都有数量不等的收藏本。 (二)专著形式 由于出版的目的不同,徽州文书的出版形式亦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为了对徽州文书的原始文本进行较好的保存,出版者往往会选择影印的形式;然而,对于原始文本的整理性成果及研究性成果而言,著录者往往会以整理本或注释本形式进行出版。 1. 影印本 当前,为了保存珍贵的徽州文书原始文本,许多整理者或者出版机构采取影印形式对文本进行了保存。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有刘伯山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徽州文书》,至2015年已经出版到第五辑,该书重点收录了徽州各县,如祁门、歙县、休宁等地的原始文书,其中第一辑影印徽州文书5000余份,第二辑影印徽州文书5000余份,第三辑文书照片5060幅,第四辑影印徽州文书5000余份,第五辑文书照片6000余幅等。1991年出版的《徽州千年文书》则为又一巨著,该书包括宋元明编20卷,清民国编20卷,影印了宋代至民国时期的各类徽州文书散件共计4000余件。2016年黄山学院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徽州文书》,该书是民国时期徽州文书原始资料的彩色影印集,全书收录民国时期徽州赋役文书、商业文书、宗族文书、官府文书、教育文书、会社文书、社会关系文书、民间文化文书以及其他类文书等共计5000多幅图片,为民国时期徽州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及徽州文化的真实记录。以上为规模较大的徽州文书收藏件,其他的大多为一些小型的影印本,如严桂夫编、2005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徽州文书档案》,周向华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徽州文书》,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安徽师范大学馆藏清代徽州商业文书选编》等。 2. 整理本 徽州文书除了影印形式外,还有经过专家们处理的整理本,这类整理本包括两类,一类是对徽州文书的校正整理本,另一类为注释本。 当前影响较大的整理本有李琳琦主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千年徽州契约文书集萃》。王钰欣等校编整理、黄山书社2000年出版的《徽州文书类目》,该书收录整理了14137件徽州文书,按照“土地关系与财产文书”“服役文书”“商业文书”“教育与科举文书”“会社文书”“社会关系文书”“其他文书”等几类进行点校整理出版。另有“1988年安徽省博物馆分类整理的点校本‘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共50万字,分卖田契、土地契、典当田地契等共18类,950件;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出版的50万字的点校本‘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2辑”[7]。 3. 注释本 徽州文书的注释本是学者们对徽州文书的正文及其中的疑难性句子或词语进行注释后的产物,这种注释本不仅方便了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同时也大大方便了普通读者群。当前影响较大的注释本有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历代契约汇编考释》,该书对每一篇原始文书进行过录,然后对文书的来源进行说明,对其中的疑难性字词进行解释说明,非常方便读者的使用。另有,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该套书共计三册,“在体例上,都分‘释文’、‘考释’和‘资料’三个部分。‘释文’是照录原文,并加标点符号,以便阅读。‘考释’是根据搜得的‘资料’来考定手札和名刺的有关人际交往”[8]。 (三)数据库形式 为了更好地保存徽州文书,方便使用,近年来徽州文书的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诸多收藏单位已经步入了数字化建设的轨道。中山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启了徽州文书数据库建设的大门,建设了高端的徽州文书数据库,“以徽州文书为基础,制定民间历史文献的元数据标准,进行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资源的管理”[9]。地处安徽的黄山学院与安徽大学,因为占据地缘优势,先后建成了“徽州文书特色数据库”与“中心所藏徽州文书目录检索系统”数据库。另外,有些地方政府亦投入到徽州文书数字化建设的洪流之中,如徽州文书的故乡——安徽黄山市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进徽州文书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制定了《徽州文书档案保护办法》,其中明确规定:“市、县(区)国家综合档案馆应当将各级文化部门及其他部门、个人收藏的徽州文书档案列入电子档案和数据库的范围。” 四、结语 徽州文书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徽州文书的发现、整理、保存为学界研究古代的徽州社会提供了系列性原始资料。随着对已有文书的整理,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将会不断涌现;随着文书被不断地发现,新的整理性成果也将会越来越多地得以面世,徽州文书的价值也将被不断地挖掘,其作为显学的地位必将愈加凸显。 参考文献 [1][6]刘伯山. 徽州文书的遗存与发现[J]. 探索与争鸣,2009(6). [2]赵懿梅. 基于新发现文书的徽州演戏风俗研究[J]. 戏曲艺术,2018(1). [3]李梦霞,申斌. 徽州文书的收藏与整理[J]. 图书馆界,2014(1). [4]卞利. 徽州文书的由来及其收藏整理情况[J]. 寻根,2008(6). [5]徐国利. 徽州文书的理论研究与整理方法[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4). [7]鲁朝阳. 社会效益突出整理理论与整理实践并重[J]. 出版广角,2018(6). [8]汪世清. 徽州学研究的重大贡献《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读后记[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9]王蕾,薛玉,肖鹏,申斌. 民间历史文献数字人文图书馆构建——以徽州文书数字人文图书馆实践反思为例[J]. 图书馆论坛,2018(3).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系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宋至清徽州契约文书词汇研究”(19YJA740085);安徽省社科基金项目“徽州契约文书词汇研究”(项目编号:AHSKYG2017D170)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