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新闻《相对论》栏目报道了贵州黔东南台江县台盘村的“村ba”,记者庄胜春与众不同的现场表现,引起老虎老师的注意。微博上,原来我们早就互相关注了,哈哈。那就开门见山,直接畅聊吧! 老虎老师提了四个问题,庄胜春一一作答,干货满满。 一、从广播记者转型到视频记者、主持人,从你个人的转型来看,你觉得做好转型的关键在于什么? 您说的这个“转型”,是突然发生的。 2020年大年初三,央视新闻新媒体开始了24小时不间断的《共同战疫》直播。开播前一天,中心开策划会,觉得需要一个岗位,随时出镜梳理疫情最新信息。中心领导抬起头,我正好坐在对面:“庄胜春就可以嘛。” 那时的我,刚刚调到新媒体,出镜经验是0。 但“战时”状态,没理由说不。 很难想象,在一个由办公室临时改造的简易直播间,用现搭的直播系统和临时开发的视频会议系统,一播就是73天,见证了那场战疫的所有重大节点。 各种突发直播场景、日常应对卡顿和掉线、戴口罩出镜、没有妆发……这种“战时”的“粗糙感”,没有先例、没有模板。 这对于我和轮班搭档——同样来自广播的马文佳来说,倒是没了顾虑,不必考虑什么“转型”。 一切表达,都是新闻本能。 记得直播第一天,去台里的地铁空空荡荡,站台广播带着回声:“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本站已采取公共区域每天消毒5次……”我拿手机录了音,出镜时也就直接举起手机,对着小蜜蜂播了出去(一开始好像还忘了解除静音,打开功放又来了一遍)。 我是压根没有把录音给导播、从台子上播的意识,还是有意为之?记忆有点模糊了,确定的是,那个第一反应,奠定了我对新媒体直播的基本理念: 无限接近真实传播。 其实,之前十年的广播从业经历,我们也一直被鼓励着创新,从广播视频化,到跨平台传播……来新媒体前,我没想过会做什么,就是冲着更多“可能性”而来。什么是转型的关键?过去我会说,是心中无“型”,永不自我设限,成天想着自己是做纸媒、做广播、做电视的……哲学家说了嘛,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但现在,答案可能不太一样。 这三年,在新媒体的一线阵地,“创新”成为所有从业者的口头禅,新鲜、炫酷的产品层出不穷……以至于让人警惕,有时候,大家会不会为了创新而创新。 这时候,再思考“转型”,可能要加一个前提,心有定“型”——时常追问自己“我为什么做新闻”“我希望做什么样的新闻”。 两年多来,在《相对论》,我们尝试了各种形态的访谈;这半年,逐渐锚定了“问题导向、蹲点观察、纪实访谈、寻找出路”的方向。 在安宁病房、在老年助浴现场,我们触碰到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现实痛点;在出圈的“村BA”球场、在申遗中的北京中轴线,我们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鲜活实践。 这是一个挺得来不易的方向,也算得上又一次“转型”。 借宋老师这里,邀请各位同行、朋友们关注和鞭策,我们努力做好它。 二、我特别喜欢你的采访,从这次报道台盘村来说,既有跟村民的偶遇采访,也有对像石学念这样的人物专访。把“偶遇”时采访做好,你有什么采访经验跟我们分享吗? 我们是带着一个主问题和一个问题清单,来到台盘村的。 从2021年春节的“夜班车”系列开始,《相对论》栏目组形成了一个惯例,凡涉及海采场景的纪实拍摄,都要通过前期讨论,列出这两个东西。 这次去台盘村,“村BA”赛季已过,要问什么? 我翻了翻当时的会议记录—— 一个核心提问: “村BA”火了,接下来,你想干点啥? 一套基准问题: 1. 你觉得“村BA”为什么火了? 2. 你在“村BA”里做什么? 3.“村BA”给你带来了什么? 4. 现在在做的事是什么?“村BA”火了,你有什么新想法? 5.村里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6. 你心中的现代化是什么样的? 7. 你希望未来咱村什么样?什么是你向往的生活? 当然,这绝不是什么采访提纲,只是为了留住那份宝贵的好奇心,等待着被延展、打破、也可能是印证。在把这些掰开揉碎,内化于心之后,清空具体问题,重新带着对陌生人的好奇心,去偶遇。 至于提问的姿态、语态、问法,宋老师和各位优秀的记者、主持人已经在这里分享过不少了,我努力拾遗补缺一点: 1、早开机、不停机、直接聊,不进“采访态”。(进入现场直接聊,没有预采环节。) 2、先聊眼前所见、聊生活,再聊观点、聊心里所想。比如,如果看到一个小女孩穿着24号球衣,第一个问题恐怕可以是,为什么是24号?而不是,你喜欢打篮球吗? 3、调动“吃瓜群众”,一个人可以牵出一群人,一个对话可以牵出一个生活场景。记得我在村口采访一对父女,周围几个守着菜摊的大哥远远地插话,别错过他们,和摄像形成默契,不怕镜头不够稳,就怕现场不够活。 4、关注同事的目光,摄像、编导……他们是现场比你更放松的“陌生人”,他们的好奇点,可能就是那个最精彩的瞬间。比如,在“村BA”的篮球场,有一个抱着婴儿投篮的黑衣姐姐。我常打球,对打球的人反而不敏感;还好他们无比兴奋,留下了这个充满感染力的出镜瞬间。 5、每一次偶遇,都是一个线索。“村BA”第二集中的小瑶姑娘一家,就是走村时的偶遇。我问她,快要上学了,准备带什么?她居然拿出了一个淡蓝色的滑板。这就是一个主干故事的开始。也可以用它来反推采访的成色——如果偶遇了半天,一个故事线索都没有,一定是偶遇的姿势不对。 6、也是我在努力克服的:怕尴尬、怕冷场、怕停顿。统统不要怕,这些都是真实交流的一部分。当然,如果是直播中的偶遇,又是另一个课题了。 三、做人物的深度采访,你最在意的是什么?采访的时候,对方的状态,还是对方说的话。 这是一特别好的“开放+闭合”式提问,逼着回答者跳出这个“二选一”,给出一个更深入思考后的答案。“对方的状态”,被调动起来了。 目前,我只敢给出一个朦胧的感觉——最在意的是状态,但不止是对方的状态,而是访谈者、受访者、在场者(比如编导、摄像等)共同构成的状态。 我们总爱说,“要让采访对象忘记摄像机”,好像那样就最自然。 那么,有几个问题,可能很有意思: 1、当我们追求让采访对象忘记摄像机,该怎么做? 2、当我们追求让采访对象忘记摄像机,那采访者自己呢? 3、采访对象真的可以忘记摄像机的存在吗? 4、如果做不到,又该怎么做? 也许,这四个问题,可以成为一个主持人、记者,甚至一个摄制团队的进阶题。每解决一个问题,搞不好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一句题外话,传统的人物深度访谈,追求冲突,好看,也能逼出精彩的表达。但我越来越觉得,除非涉及公共利益、有冲突的必要,公共媒体上的多数访谈,关键在于启迪“交流价值”。 人与人的交流,当然可以冲突,但如果为了冲突违背了“真”,那就不要。真诚对话、好好说话,在当下更显珍贵。 4.我注意到这两期视频,央视新闻《相对论》栏目跟“知乎”平台做了一个“跨平台”同步联动,为什么会选择与“知乎”合作?你看中了他们平台的哪些资源?从这次合作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对于你们《相对论》节目未来的内容创作有什么影响? 做内容的人,可能会有同感,阅读量数字带来的满足感,远不如评论区或私信里几条走心的评论。 如今,网友的评论,早已不止是对成片的反馈。在一个内容产品传播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手段引发讨论,可以丰富策划的视角,可以作为成片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二创的素材。但是,想获取优质的评论,往往最难。所以,哪里有机会,我们就想探索哪里。 其实,在“村BA”之前,我们已经在安宁病房、老年助浴等话题中,和知乎尝试过类似的合作。一点点试,总会有突破。要说对未来创作的影响,操作层面,可能可以进一步前置“提问”,可能可以更深入的参与讨论,也可能如宋老师文章所说,带着答主们的答案回访现场;但更重要的启示可能是,只要你认真探索、认真提问,就会有人认真思考、认真回答。 老虎老师语录 最早听到庄胜春这个名字,还是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做新闻观察员的时候,他的很多录音报道做得很扎实,是一位有分量的广播记者。 进入现场的姿势 前一阵朋友圈看到庄胜春做的助浴老人的那期视频节目,不由得拍手称快。 庄胜春带来的新闻现场,太不一样了。 他是现场的一部分,他跟现场中出现的人物一起被记录着。 所以,才会有——早开机、不停机、直接聊,不进“采访态”的处理现场,接触被采访对象的姿态。 他没有预采环节,这对于被采访对象而言,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记者先跟被采访对象“预采”一番,判断哪些内容可以用。然后,摄像开机,跟被采访对象沟通,接下来我怎么问,你怎么答。于是,采访变相成了摆拍,失去了人与人沟通的自然态。 现场失真了,新闻被损伤了。 这样的采访行为带来的利与弊,媒体同行都会清楚。庄胜春与团队这么做,利与弊大家也清楚,这种“笨办法”会采到好内容,需要付出更多的经历,似乎还需要一些运气。 但是,明明知道要付出的成本,还去做,就说明了问题。很多时候做事,大家都知道路在哪里,不去做的原因,仅仅是因为难,而不是因为不知道路的方向。 “介入式记录”的做法 跟庄胜春交流业务的时候,他提到了一个词“介入式记录”。 他介绍说: 现在,我们探索是,我和编导摄像以及现场在一起。 村ba的村民大会那一段,当时因为村民说的是方言,编导问我,他们在说啥,这样的交流是自然发生的,我对现场的描述和“同声传译”,我的存在是必要的。当我也听不懂时,还得问当地的宣传干事。 他说到这,我想到了——记者出现在新闻现场,需要有出镜理由,如果现场可以用画面+配音的方式呈现,显然记者出镜就多余了。如何让自己的出现“合理”、必要呢?庄胜春的介入式记录的处理给了答案。 适度存在,绝不碍事 看庄胜春的现场,存在感火候正正好,不碍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我这么问他的时候,他是这样回答的。 “我就是和镜头的互动,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真的有信息要交代,有东西想表达。”“我们一直在避免突出记者的职业习惯下的影像表达。”“记者的存在得是合理的存在。” 关于现场的处理,庄胜春一直要把编导、摄像纳入其中。我原以为报道时,只是想把他自己融进现场,记录其中。事实上,在他的报道维度里,编导和摄像是他重要的专业智力支持,虽然镜头前出声报道的是他,但是他身后是集体的存在。 跟庄胜春交流之后,我发了一个朋友圈,写的是: 有时候你觉得有些业务问题已经到了天花板,那是因为你还没有遇到更纯粹的探索者,他们会把你头上的天花板捅出个天。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