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统治者对知府的考核十分严格。除“大计”之年知府应由督抚“注考”外,皇帝还下令督抚,对知府应随时甄别。雍正时,令督抚于知府中“循分供职,不能察吏而又无过犯可参者”,奏请暂留本任,仍于本省拣选保题引见,到任后,前任交待来京,以部属改用。乾隆又屡令督抚,要秉公甄别知府,如有年老龙钟者,即勒令休致,或才具不胜知府之任,尚可内用部属,外用同知、通判等官者,亦分别具奏,与年老之员,一同送部引见请旨,“庶守令相因整理,而于吏治民生大有裨益”。当时,广东惠州知府王苏,“虽诚谨可信,但才非练达,办事迟钝”,南雄知府梁弘助,“虽黾勉供职,而短于才具,毫无展布”,结果都降为同知。嘉庆亲政后,又以“知府为承上接下要职,严谕督抚考核”。这种不定期考核,从考核的绩效看,应为较好的考核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可避免定期考核中的形式主义,具有积极的意义。 [1]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