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abg欧博官网|登陆|游戏|

从告老还乡制度切入,探析我国古代官员退休的三大归因

时间:2024-06-01 17:07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52 次
故我们在五千年的历史中,看到很多的功臣,尤其是开国元勋在协助皇帝打下千秋万业后均会在适合的时间给君主写到一份辞职信,申诉自己多年的征战落下了很多顽疾,现在皇帝的江山稳固了,是养民生息的时刻,请皇帝答应自…

一、还位于君,明哲保身

纵观历史,但凡主动提出“告老还乡”、“回乡归隐”的均是身处高官厚禄的人,同时这类人都是懂政治,会权衡的高手,知道“功高盖主”、“皇权至上”的深意。他们时刻都明白,就算你很低调,不贪图皇帝的宝座,万一你门下的弟子或是部下的将士,宛如赵匡胤的将士般将之“黄袍加身”岂不没有了退步的余地。

故我们在五千年的历史中,看到很多的功臣,尤其是开国元勋在协助皇帝打下千秋万业后均会在适合的时间给君主写到一份辞职信,申诉自己多年的征战落下了很多顽疾,现在皇帝的江山稳固了,是养民生息的时刻,请皇帝答应自己告老还乡,回归园林生活。

宋太祖赵匡胤

有史料《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记载:明日,皆称疾请罢。帝从之,赏赉甚厚。庚午,以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皆罢军职;独守信兼侍卫都指挥使如故,其实兵权不在也。殿前副点检自是亦不复除云。

此处记载继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第二日,以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为代表的开国功臣知道“杯酒释兵权”的皇帝意图后,果断的上述“皆称疾请罢”,而赵匡胤批准了,并且给予较为丰厚的奖励来回报开国功勋。同时为了赢得名声,给开国功勋们一些头街(没有实权的官位)。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石守信们并非主动的提出“告老还乡”,而是在赵匡胤的一次一次的暗示下,最终通过“杯酒释兵权”达到了目的。虽然和西汉战神韩信相比,石守信们得到了保全,可是有几个皇帝会直接暗示功臣们呢?又有几个功臣们在建国后懂得明哲保身,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呢?

凡是懂得政权的人均会主动的释放自己手中的权利,让权利还给帝王,使帝王放心。更加有智慧的人交出权利后也会立刻离开朝堂的权利中心,逃离此处的是非之地,从此隐姓埋名。不然万一皇帝猜忌心很重抑或当朝权臣借用此做文章,必定有杀身之危险。对于这些,范蠡是最为明智的。

越王勾践影视图

据《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记载: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匡扶皇室后,深知越王属于“可患难,不可共享”的君主,故主动的向越王提出“告老还乡”,以此来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同时范蠡在离开之际曾劝说好友大夫种,以“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做比喻,然好友不听,最后深知其意后却为时已晚,落了个自杀的结果。

越国权臣范蠡

二、厌弃朝堂,留恋山水

功臣们为求自保,选择用“告老还乡”的方式将权利交给皇权,同时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然对于本来就不是高官的贤德之人,深受皇帝的青睐,而这类人却不愿意尽忠于朝廷,侍奉于皇帝的人士会如何通过“归隐”来免遭打扰之烦劳呢?

西晋司马氏是窃取曹魏政权后开创的一个崭新的朝代,但是其门阀制度等等客观的原因,导致很多贤德人士对朝廷的勾心斗角,皇室之间的争权夺利等厌烦至极,故出现了很多贤德之人宁愿每天游走在竹间小道,迷恋山水也不愿意为朝廷贡献自己的力量,其间较为著名的有“竹林七贤”。

据《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竹林七贤

七位当世的贤德之人,本有一身的抱负想在朝堂中一展自己的才华与谋略,可是当世的朝廷之上弥漫着权利交易,暗藏着争权夺利,厮杀与暗害等等。故竹林七贤们在皇帝几次的下诏中均以各种借口不侍奉朝廷的诏书,只图钟情于山水。然意图何在呢?用欧阳修的话说,则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同时在《世说新语.识鉴》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同在晋朝的大司马张季,因“久在樊笼里”,厌烦了官场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同时有太多的无奈和悲观,故想过“复得返自然”的生活,每日与菰菜、莼羹、鲈鱼脍等打交道岂不更好。故此,张季以“告老还乡”为说辞,提出了辞职,从事过上了田园悠然的生活。

可见,不管是从未入仕的“竹林七贤”,还是身居大司马之位的张季,他们的本心均不在朝廷之高,不在高谈论阔之间,他们希望远离权利中心,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原本的真。可是,很多东西不能说出来,只能以辞官等借口来达到自己的意图,其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世说新语.识鉴》史料

三、体力不支,无法尽忠

毕竟五千年的历史,诸侯、帝王等数不胜数,其间也有贤明之主。然有的时候只身的身体素质不行,我们不辞官只会如同明朝的大臣刘伯温和三国的吴国大都督周瑜病逝在工作的岗位上。同时,权臣身体好不好,君主内心是知道的,真的身体出现的异样,皇帝就算是再难也不会质疑留下权臣的。

据《旧唐书》记载:十八年,帝幸其第问疾,仍赐绢五百匹,进位卫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太宗将伐辽东,召靖入阁,赐坐御前,谓曰:“公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东有高丽未服,公意如何?”对曰:“臣往者凭藉天威,薄展微效,今残年朽骨,唯拟此行。陛下不弃,老臣病期瘳矣。”

李靖

据记载唐朝官员的退休年龄在七十岁,然开国元勋李靖却在其六十四岁高龄时身体实在支撑不住,只好多次恳求唐太宗李世民同意自己的“告老还乡”,以此可以静下心来养老。在李世民探望李靖时赠送给李靖大量的珠宝和绫罗绸缎,希望以此来挽留或是堵住李靖提前退休的请求。

然此时李世民正打算进攻辽东,想询问李靖的看法,看看该如何进军等才是最好的方略。李靖拖着沉重的身体,听到皇帝的征伐攻略后感觉不错,方才放心,并且在此提出退休,早日养好身体。李靖是一个有智谋的人,处事低调,足智多谋,但身体真的不行,故提出退休。

评价

“告老还乡制度”起始于春秋战国,形成于两汉,发展于盛唐,完善于宋元明清之间。同时它有简单的退休制度,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权臣明哲保身,抑或贤德之士厌弃官场的说辞。尤其在两晋时期,我们看到众多贤德的有为青年不愿意为朝廷贡献,而是躲避于山林之中,此也是为何史学家曾说,评价一个朝代或是时期的好坏,可以看有多少有志之士醉情于山水。虽然是一句讥讽,却能侧面反映一个社会的风气等等。

现代版“告老还乡”辞职信

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权臣们称疾归隐此也不为一种上不失君主,下不违本心的做法。可以说假如没有“告老还乡制度”及其演变,作为功高盖主的石守信等人也会成为下一波韩信或是蓝玉等人。同时通过“告老还乡”,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权臣是否真的懂得政治,是否真的深知皇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深意。

回过头来,如今我们不再听到“告老还乡”,“退休”一次只存在于老年人中,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事情的演变,两者成就了一个新的词汇,“辞职”。辞职可以没有任何的理由,甚至一句看似简单的话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可完成辞职的夙愿。

这些看似很简单的完成,从深层次看其中包含了国家对员工和公司的法律的约束,这些均是来源于我国“告老还乡制度”的深远影响。同时细心的人或是酷爱历史的人均知道,我国很多现有的条理和制度,甚至是一些习俗均不是一早一夕形成的,均和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旧唐书》、《晋书·嵇康传》、《史记》、《世说新语·识鉴》、《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春秋公羊传》、《宋史 韩贽传》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5-18 21:05 最后登录:2025-05-18 21:05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