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abg欧博官网|登陆|游戏|

今天,想讲讲军事记者们的故事……

时间:2024-06-16 19:14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50 次
第一次上高原采访,记者王娟哭了……从海拔5100米的哨所到5600米的执勤点,落差只有500米,却相当于要过十个坎儿,闯十道关。 由于采访对象全家都是新冠感染者,同事一时陷入两难,竟不知该如何救…

今年国庆期间, 军事记者莫争名,30年边关军旅,第50次走上高原边防。在风冷雪寒的河谷,在悬崖路断的前哨,他用镜头记录了边关一线守防官兵的乐观坚韧和赤胆忠诚。抚摸战友铜紫色的面庞,轻握官兵干裂如树根般的手,他一次次泪流满面,一次次语噎喉间。

临走前,他和官兵们一起唱起了那首《祖国不会忘记》……

△记者莫争名(前排左一)

(点击图片,看他的报道)

十几年边关军旅,记者许梦蛟常年奔走在雪域高原。最长的时候呆了13个月,心脏也因此出了问题。

(点击图片,看他的报道)

不久前去河尾滩边防连采访时,当天从海拔1000多米直接赶到海拔5418米的点位,因为上得太急,心口疼,他不得不吸氧,并含服丹参滴丸,才有所缓解。

△记者许梦蛟

海拔5400多米,记者杜娟在新疆天文点边防连蹲点采访七天七夜。

跟随边防官兵踏上风雪高原巡逻路,最陡的路段杜娟只能手脚并用,但她依然坚持前行。

她说:“看到边防战士在那么艰苦的地方守护着我们,我这点苦根本不算什么。”

△记者杜娟

第一次上高原采访,记者王娟哭了……从海拔5100米的哨所到5600米的执勤点,落差只有500米,却相当于要过十个坎儿,闯十道关。

因严重缺氧,她和两个摄像都出现了高反。5公里的路,他们几乎每走几步都要停一停。

△记者王娟

(点击图片,看她的报道)

几乎想要放弃,但看到战士们乐观坚定的样子,想到他们日复一日的坚守,她终于坚持了下来。

“那时候是他们给了我力量!我觉得我不能拖他们后腿。”

第一次踏上高原巡逻路的记者周里昂,跟随西藏军区边防某团昆木加哨所的官兵,前往海拔5100多米哨位

虽是夏季,但八级大风使得气温骤降,官兵都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记者周里昂

第一次上高原的周里昂,感觉犯困、头晕、恶心……而巡逻路上要爬三四座大约60度的陡坡,十几公里距离要走六七个小时。

一次采访,让他更深地理解了什么叫坚守,什么叫奉献。

向疫而行,他们冲锋在前

庚子年初,新冠疫情突袭荆楚大地。向疫而行的勇士中,也有他们的身影!

除夕夜,军事记者高涛主动请缨,出征武汉。他是全军最早抵达武汉、报道军队前线战疫的新闻工作者之一。

△记者高涛

(点击图片,看他的报道)

3月26日,为了采访火神山医院第一位遗体捐献者的家属,已在抗疫一线坚守60多天的高涛,手持沉重的摄像机,又一次冲锋在前。

因劳累过度、体力不支,他突然晕倒在地。

由于采访对象全家都是新冠感染者,同事一时陷入两难,竟不知该如何救治高涛——不解开防护服,他无法呼吸;若解开防护服,他又有感染的风险……

10分钟后,高涛醒来,坚持完成了采访拍摄。

△记者孙利

年近50的孙利,刚做完腰椎手术没多久,就奔赴一线。领导原本打算派更年轻的同志去武汉,但他说:非典时,我采访过小汤山医院,我有经验!

就这样,大年初一他就奔赴武汉,在战疫前线坚守83天后,才跟随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最后一批队伍悄悄撤离……

白衣执甲,无畏逆行!为了真实记录这一切, 军事记者陈刚紧紧跟随,追着采、跑着拍。

穿上防护服,忙碌2小时,陈刚早已是汗流浃背,自己却浑然不觉。只有采访结束后,从衣服里拧出的汗水,默默见证了这一切

△记者陈刚

(点击图片,看他的报道)

ICU病房是防护等级最高的地方,也是此次战疫最核心的新闻现场。记者吕晓博反复争取,终于获准进入ICU。

因为赶时间,他和同事防护服穿戴不太规范,还被护士长骂了。但这样的骂,其实是最深、最真的关怀。

△记者吕晓博

(点击图片,看他的报道)

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被戏称为医院里的“毒窝”。因为检测员要对核酸样本进行开盖操作,所以病毒会直接暴露在空气里。

作为一名军事记者,同时也是一名退役军人, 有着“双重身份”的周广跃,走进距离病毒最近的地方

△记者周广跃

(点击图片,看他的报道)

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说:采访时间不到2小时,穿脱防护服占了近三分之一,根本也来不及害怕。

坚守武汉战疫一线的两个半月里,记者薛冰与摄像前往红区(污染区)采访近20次,最长一次拍摄达6小时。

△记者薛冰

(点击图片,看他的报道)

那段时间,他曾因发烧而被临时隔离,也在最忙的日子里得知从小把他带大的姥姥病逝的消息。

也曾担心害怕,也曾伤心难过,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说更要扛起责任!

抵近报道,他们带来视觉震撼

还记得那个运-20从女记者头顶“削过”的惊险画面吗?

为了让观众从全新角度感受“鲲鹏”之大及其作战能力,记者吴燕敏和摄像肖烨先后尝试了10多种方案,试过N多个角度,正面的、侧面的、远的、近的……

时间紧,来不及撑伞,他们就淋着雨,一次次守着飞机降落拍摄,终于找到了最佳效果。

△记者吴燕敏

(点击图片,看她的报道)

场面超震撼,以至于有网友说:这个画面肯定是后期合成的!

燕敏在朋友圈里写道:过程辛苦只有拍过才能体会。 有想法就去试,即使困难再多,万一成了呢

有时精品需要慢慢打磨,考验的是耐心和定力;有时机会稍纵即逝,考验的是记者对现场的把控能力。

记者周雷走进陆军某空中突击旅,正好赶上直升机低空和超低空突防。

△记者周雷

为了不干扰官兵正常训练,时间紧迫,而且只有一次拍摄机会。

他和同事迅速找到机位, 不受低空掠过的直升机干扰,一条就过,完美呈现

周雷的另一个身份是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栏目的新闻主播。在主播台上,他同样表现出一流的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就在不久前, 他一口气完成了一条近22分钟的超长口播,让许多观众大呼惊艳。

△记者王居蔚

(点击图片,看他的报道)

必须一条过的还有记者王居蔚。 近距离现场报道弹道导弹发射全过程,不容有失

发射当天,天不亮,他和同事就披着军大衣在阵地等候。

为了能够离发射现场近些、再近些,他和部队再三争取协调后, 他和摄像成为当时安全半径里离发射架最近的两个人

浓烟过后,顾不上一身的土,还有空气中让人无法呼吸的浓重硫磺味,王居蔚第一时间跑到机器前回看画面,确定画面都在,他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亲身体验,他们带来直观感受

△记者吴杰

驾车、开炮、试射榴弹发射器……“零距离”接触各种新型武器装备,让军迷羡慕。

大家常常看到记者吴杰最帅气的一面, 或许却忽略了他为此流过的血和汗

为了近距离展示11式轮式突击车和105毫米线膛炮开火时的强大威力,吴杰第一次获准进入突击车的炮塔里。

为了记录这一个瞬间,他在空间狭小憋闷的车里坐了1个小时,还要通过车载通信设备协调4个机位的拍摄工作。

一次采访中,因为不会潜水,记者娄石只能眼睁睁看着潜水员们从船上一跃而下,自己却站在原地拍摄。

看着空荡荡的船,他自问:你到底是来干嘛的?这次经历成为娄石学习潜水的起点……

△记者娄石

零下17度,七级大风,就连鸡蛋都能冻“熟”了。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记者林泉试射国产狙击枪

第一次体验100米高精狙,第一枪就打出了10环的好成绩,他兴奋得像个孩子,全然忘记了寒冷!

△记者林泉

演训一线,他们带来真实记录

数千米高空,军用降落伞试伞队即将绽放伞花,记者庄晓莹就在现场!

为了让观众有更直观的感受,她像其他队员一样,把手伸出机舱外感受风速和风向。

飞机当时颠簸地很厉害,庄晓莹身上绑着安全绳,跳伞队的投放员还紧紧拉着她的胳膊。怕吗?确实有一些,但她说作为现场报道的记者,必须这样做。

△记者庄晓莹

模拟城市巷战演训,现场枪声密集,战场环境逼真,记者张楚雪就在现场!

她的第一岗位是主播台上主持人。以这种形式参与到演训中来,她还是第一次,难免有些紧张,总会下意识地扶一扶头盔,但她始终不忘提醒自己:不能慌,一定要把现场报道完成。

△记者张楚雪

侦察分队登岛破袭演练,记者秦然就在现场!

从凌晨1点开始潜伏,为了不打草惊蛇,他连呼吸都小心翼翼,只趴了半个小时,身体就开始发麻,渐渐失去了知觉,只盼着行动赶紧开始。

这番经历让秦然惊叹: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侦察兵,到底要经历多少次摔打锤炼。

△记者秦然

陆军第81集团军实兵实弹对抗演习, 当最新式的99A坦克飞驰而过,卷起遮天蔽日的烟尘,记者洪福就在现场!

△记者洪福

东南沿海,两栖突击车和步战车编波航渡训练, 记者张文杰就在现场!

当时海上还有涌浪,他登上铁甲战车,劈波斩浪,现场报道……

△记者张文杰

上天下海,无所不能

有人民子弟兵的地方

就是军事记者的战位

军事记者

记着初心

记着担当

记着坚守

记着作为

……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有多少真情

他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5-18 23:05 最后登录:2025-05-18 23:05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