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视新闻节目该谁唱主角 近年来,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很快,可谓成绩斐然: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采用了直播,对香港回归成功地进行了连续72小时的现场直播;全国许多电视台纷纷成立新闻中心,办起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关电视新闻改革的话题及相关的理论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而其中一个热点话题就是关于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 记得在早些年,一位美籍华人电视节目主持人曾断言: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节目主持人!此话令中国同行很不服气。之后许多播音员勇敢地走上了节目主持人的舞台,一时间节目主持人在荧屏上频繁亮相,关于节目主持人的讨论更是热闹非凡。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环顾四周,却发现我们的主持人大多数还是活跃在社教、文艺和综艺等节目专栏里,而在电视台的主干节目——新闻节目(少数新闻专题评论节目除外)里面还是坐着那些中规中矩的播音员。于是有人大喝一声:所谓“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纯属子虚乌有!呼吁重新审视这个舶来品的定义,认为这个词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主播”或“新闻报道员”(黄匡宇文)。一时间电视理论界为之哗然,新的一轮争论又开始了:到底有没有新闻节目主持人这个词呢?谁是谁非一时难下定论。这里,笔者想先把这个问题搁在一边,换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即从整个电视新闻改革的宏观大局出发,首先反思一下我们理论探索的方向有无偏差,视点放在哪里才最具现实性?我们的新闻改革当务之急在什么地方,重点该放哪里才最具紧迫性?这样,也许我们能够避开理论研究上的误区和空谈。 当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千呼万唤不出来的时候,人们忽然惊讶地发现:坐在邓小平面前进行采访的竟是一位其貌不扬、满脸沧桑的美国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60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美国同行为什么不选一位年轻貌美、莺歌燕语的女主持人啊?此事让我们领悟到:我们也许被那娇艳可爱的面孔迷住了,为那五光十色的荧屏所困扰了。中国电视还很年轻,这种外在的追求是否有点舍本求末?由此,我们提出第一个问题: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到底该谁来唱主角?是直接采访新闻事实的记者,还是间接播讲新闻事实的播音员或者主持人?很明显,这个主角应该是也只能是站在新闻报道第一线的电视新闻记者!但是令我们困惑的是,为什么这个主角在荧屏上总是模糊不清的呢?于是,这里我们又提出第二个问题:电视新闻记者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该如何扮演这个重要角色? 2、电视新闻节目改革中的记者 有句行话:电台有声,电视有影。此话道出了各类新闻媒介自身的特点。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电视屏幕上却很少看到电视新闻记者的身影,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要从电视的发展历史说起。自1947年美国NBC(全国广播公司)开始采用16毫米电视摄影机拍摄电视新闻以来,电视记者长期是“采摄合一”。ENG的问世和普及,解决了拍摄中的声画同步问题,把电视记者推上屏幕,记者采访与摄影就开始分家了。从“采摄合一”到“采摄分家”可以说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第一次革命。而在最近十年,随着摄录技术和传送技术迅速开展及设备的改进,为增强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大量采用了现场报道和现场直播这些新的形式,站在镜头前的记者更多地拿起话筒,由“采播分家”逐渐走向“采播合一”,这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第二次革命。这次革命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把节目制作和播出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报道新闻的人既是采访者,又是播讲者。 展开全文
然而,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站到新闻报道现场镜头前的往往不是一名记者而是一名播音员!那些从演播室匆匆忙忙走到报道现场的播音员一下变成了“主持人”。这合适吗?叶子的《电视记者的工作》一书是这样说的:“由记者担任主持人和由播音员充当客串主持人,从表面上看似无多大区别,其实质却是不同的。……播音员的业务技巧侧重于吐字发声、语言调整及播讲时表情神态的掌握上,而主持人的业务技巧则在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于采访提问的技巧和对新闻事态进行分析评述的口头表达能力上。”播音员客串做主持人,往往在报道时出现了两个“话筒”。一个“话筒”是播音员的大脑,它输人记者采访到的新闻事实的报道词,另一个话筒才是真正的话筒——输入主持人的声音。简直是鹦鹉学舌!这样的制作方式体现出来的播音效果就是:一慢二假。 那么,电视新闻记者为什么不能勇敢地站到镜头前来呢?这有一个历史原因。一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和观念问题。为什么我们国家领导队出访总要带着播音员呢?她(或者他)除了说明某某电视台到此一访之外并无更多的作用;如果出镜的是一名熟悉国际问题的新闻记者一定更棒。二是目前电视记者的素质使然。过去我们挑选电视记者是先看笔头(跟报纸电台记者无异)后看个头(要的是活动的摄像机脚架)。并不考虑外形和语言条件,这就造成了记者的素质不能适应现代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需要。 3、当代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 那么,当今的电视新闻记者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先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一切从事电视新闻采访、编辑、制作的专业人员,统称电视记者。”(叶子《电视记者的工作》)这个说法似乎有些笼统。那么,扛摄像机的算不算记者?拿话筒的算不算记者?在外国,电视记者和摄像师是分开的。是不是电视新闻记者,关键应该看其是不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处于主导地位。那么这个主角怎样才能唱好呢?我看应该具备三种能力:一是一般的新闻业务能力;二是运用电视语言的能力;三是视听表现能力。首先,和电台新闻记者与其他媒介如报纸的新闻记者一们,具有捕捉新闻、及时报道的新闻素质和业务能力。其次,与其他媒介不同的是,他能够充分发挥电视媒介声画双通道的特点和优势,即能够熟悉而且迅速地调动摄像机和话筒进行新闻报道,也就是具有驾驭和运用电视语言的能力。电视新闻记者不一定非要自己扛摄像机,但他(她)一定要懂得镜头语言。第三,与传统的电视新闻记者不同的是,应具备视听表现能力,也就是面对镜头用自己的形象和语言(包括声音语言和非声音语言如形象、神态和手势等)进行现场报道。当然他(她)也许还不能像播音员那样字正腔圆、训练不素,但至少要能够流畅自如地进行口头表达。在我们的许多电视新闻理论书中,对电视新闻记者的论述很少谈到后两种能力。而这三种素质和能力就是我们对电视新闻记者这个角色的重新定位。 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是的,电视新闻记者这个角色确实不好当,要适应电视这一现代大众传播媒介能不高标准严要求吗?否则的话电视新闻如何能在与其他新闻媒介的竞争中取胜呢?电视新闻记者要达到以上三个要求,客观上还需要创造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观念需要转变,就是我们对电视新闻记者这个角色内涵要重新认识。为什么重大新闻报道一定要上播音员呢?难道我们的电视新闻记者不能胜任吗?观众更想看到的是来自前方记者的报道。不正确认识什么是电视新闻记者该干的工作,又怎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呢?第二个条件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分工还需要明确。电视新闻报道是一项协作性很强的集体活动,如果没有其他制作人员的配合和支持,电视新闻记者也是一事无成的。如果电视记者采访时还要考虑技术设备等问题,那必然不能专心致志地采访新闻事实。第三个条件就是我们对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以及电视新闻记者的自身修养。首先是选材再不要用过去的眼光,电视新闻报道不是简单的“枪杆子”加“笔杆子”,要认识到电视新闻记者应该是一个综合素质很强的“全才”。同时,由于电视媒介具有强大的传播优势和视听冲击力,很容易使电视记者产生一种优越和浮躁的情绪,但是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肩负的重任和自身的不足,那么也很容易在竞争中败落。 4、电视新闻记者不但要唱主角,而且要当名角 进入改革开放和信息时代的中国社会,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同媒介之间和同类媒介之间,可以说新招迭出、新人辈出。那么,作为电视新闻记者该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呢?是默默无闻,还是先声夺人?我们设想美国的NBA,如果没有乔丹等大牌球星的出现能如此火爆吗?如果没有球星的甲A 联赛,怎么能托起整个球市呢?体育界的名人效应和“球星战术”实际上是一种品牌战略。作为新闻界更应该懂得名牌战略所带来的巨大的新闻效应。那么,栏目是品牌,栏目制作人也可以成为品牌,就像电影和电视剧的导演和名演员那样。 当年,我们羡慕法拉奇、华莱士等外国名记者采访邓小平,如今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中央电视台的水均益也对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进行了采访,这说明新闻需要名记者!名记者的名人效应也应该是新闻效应的一个重要部分。过去,我们有一个误区,就是强调新闻媒介的喉舌作用和公众形象的同时,掩盖了记者的个人创造和个性表现。其实,观众不但想了解新闻事实本身,记者独特的个人魅力也是联系观众的桥梁和纽带,名记者的形象、风度和权威更能吸引观众。个性使新闻节目走近观众,贴近现实。 当然,培养一个名记者是很不容易的,他(她)需要一定的土壤和气候。除了他(她)自身的努力外,作为电视台本身更有责任,需要为其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如重大采访任务给予优先安排,配备好的设备和助手,提供好的播出时间等。但更重要的还是在报道题材上分工负责,如水均益一出来,观众就知道是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报道;而观众一看到广东电视台的《社会纵横》里周晓谨的报道,就知道一定会有社会关注的法制问题。记者就时政、经济、文教等方面进行分工,这样便于记者深入采访和研究,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从而使其报道更具权威性。此外,为造就名记者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包装和宣传,我们要认识到这不是他(她)个人在出名,而是节目在出名,电视台在出名。当然,在电视新闻中,名记者的产生还有赖于电视新闻改革这个大气候,如主持人新闻节目的产生和完善等。 电视新闻节目直播是电视新闻改革的必然,因为录播不仅是电视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是对电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真实性的一种消解。直播,尤其是现场直播,光靠少数几个播音员或主持人是不能应付大量的现场报道的。中央电视台的三峡大江截流现场直播的成功,就在于有一批记者在各个报道点上进行大量采访,然后作深入浅出的现场报道。那么,是不是记者将取代主持人呢?或者说主持人将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消失?回答是否定的。电视新闻记者并不排斥新闻节目主持人,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仍然是电视新闻节目改革的一个追求,他与记者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分工合作关系。记者和主持人将轮番出现在荧屏上,记者侧重现场的报道,主持人侧重串联和评论。名记者和名主持人同是荧屏上两颗耀眼的明星。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在呼唤名记者的同时呼唤名主持人出现呢?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不能一蹴而就!现在我们产生主持人的生产线是这么简单:播音员——主持人——名主持人。其实,培养一个电视新闻节目的名牌节目主持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生产流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记者——名记者——播音或编辑——主持人——名主持人。主持人要兼具播音员、编辑和新闻评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而更重要的还需要设立和完善的“主持人新闻节目”。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外国的大牌主持人大多是年过半百,并在新闻报道第一线摸爬滚打半辈子的资深记者。因此,要产生新闻节目的名牌主持人首先要培育名牌记者。换句话说,就是未来的电视明星必将产生于记者之中!所以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和造就大量的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尤其希望看到更多的名记者! 《电视研究》1998年第8期 首届全国优秀电视论文评选一等奖 相关链接: 记者节:写给那些有新闻梦想的同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