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并细致阐述了其深刻内涵和精神要义。这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使命的深刻诠释,也是对教育家精神和教师师德形象建设的明确指引。从价值反思、实践创新和使命追求三个维度理解教育家精神内涵,不仅可以揭示它对教育实践的独特贡献,还能推动教育家精神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双重价值的同向实现 价值是教育行为和理念的出发点,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源于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的凝聚。首先,心怀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展现了崇高的教育价值与精神追求。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孟子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教育不仅是个人修养塑造的过程,而且是对社会贡献的体现。 其次,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彰显了严格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标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仁爱”与“礼”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价值维度是对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即“应该是什么”的追寻,展现了对教育目标的根本反思。从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的精神本质来看,教育家精神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双重实现的过程。在教育领域,教师不仅将自身的理想信念升华为社会共识,而且通过教育活动形成个体与社会间的互动反馈循环。这种循环不断加深教师对自我精神追求的理解,展现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动态互动性和双向生成机制。具体而言,教师通过教育活动,将内心的理想信念贯彻于传道授业解惑之中,使之具体化为可传承的社会价值。而社会对教师所体现价值观的反馈与回应,又激励了教师不断坚持和发扬这种精神。这种互动关系不仅加深了个体的成长,而且推动了教师与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共同提升。 知行合一的同力进化 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是育人过程的呈现。一方面,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明确了教师潜心育人的品德与才能。正如朱熹所言:“圣贤施教,各因其材。”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在重视因材施教的同时,也要强调个体差异,倡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强调实事求是和创新精神是教师专注研究、勇于创新的基本保障。教师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因此,更应该致力于自我教育,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还要用自己的行动和成就启发和激励学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教师实现个人职业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也是塑造杰出教师人格的核心。 实践维度是对教育家精神的实现路径,即对“应该怎么做”的回答,是理念与现实的桥梁,是价值观念得以具体化和实现的场域。教师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的深度融合,既能实现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的高度统一,也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效果,还能为学生树立积极探索和终身学习的典范。换言之,从理解和应用知识(知),到通过个性化教学实践这一知识(行),再到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创新(再知),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进化链。这不仅展示了教育实践中知识与行动的密切结合,也体现了教育家精神在现实教育活动中的具体实践和高度追求,诠释了知行合一的精神。 使命追求的同心共奋 使命感是教师推动教育价值实践、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在驱动力。教育家精神的使命感是对爱和追求的双向奔赴。其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映照了教师用博大的爱续写生命华章的情感深度。教育工作者之所以投身于教育工作,正因为他们乐于指导、关心并爱护学生,这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热爱的直接表现,更是情感上对教育的基本承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热爱之情和仁爱之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这是赢得学生尊重与信任的关键。只有在教育和育人过程中传递爱,激发学生的爱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扎实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不仅绘就了广博胸怀的壮阔画卷,也突显了崇高理念的精神光芒。作为社会文明传承和风尚引领的关键力量,教师在传递知识、继承文化和创新精神的旅程中,应指导学生拓宽视野,树立全球意识和历史自觉。面对全人类共同的挑战,教育者承担着重要使命,必须发挥深刻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思维,弘扬全人类共享的价值观念,以中国智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教师要以文化涵养人,以道德感召人,体现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印记;而坚守文化传承与创新,则是教师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崇高使命。 使命维度回答的是教育家精神的终极追求,即“为了什么”的灵魂拷问,强调的是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和长远追求。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既相互独立又互相促进,共同铸就了教育使命的终极追求,即以仁爱之心为基础,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贴心和有效的教育服务;以弘道追求为引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仁爱之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情感和无私奉献,是教育家精神的内生动力;弘道追求展现了教师对文化传承和价值引领深远目标的努力,是教育家精神的外在表现。 价值、实践、使命三个维度在内在逻辑上形成了动态的循环关系,三者相互作用和深化,阐明了教育家精神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价值反思、实践创新和使命追求而发展和完善的理念。价值观引导实践,实践检验并丰富价值观,而使命感则是对价值和实践的超越,推动教育家不断追求更高的教育理想。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