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abg欧博官网|登陆|游戏|

致敬初心,努力做好新时代的记录者——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特别策划

时间:2024-05-23 03:12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55 次
编者按  当前,在全州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我州广大新闻工作者迎来了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在迈上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我们记者也迎来了建功立业的新机遇。   用笔触书写人间冷暖,用镜头记录社会万象。“记者,记着!”有一群整日奔波黔南大地的新闻人,他们用激...

图片

图片

编者按

  当前,在全州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我州广大新闻工作者迎来了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在迈上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我们记者也迎来了建功立业的新机遇。 

  用笔触书写人间冷暖,用镜头记录社会万象。“记者,记着!”有一群整日奔波黔南大地的新闻人,他们用激情和汗水记录着这片热土的发展变化;他们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媒体平台,推出许多高质量报道,为推进黔南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今天,我们推出了记者节特别策划报道,聚焦《黔南日报》部分一线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展示他们致敬初心,牢记使命,忠于职守,争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的风采。

图片

在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 黄颂凯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从2020年至今,我在记者岗位上已工作两年多了,今年是我的第三个记者节,要是说起当记者难忘的事,能罗列出一大堆,总的来说,还是成长的收获更多。 

  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是党媒的主责。作为一名时政记者,新闻采写是关键环节,时政新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效性,它考验着我们的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和身心素质,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因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每位时政记者工作的一种常态。 

  身边不少朋友对我都有一个“误解”,他们认为作为一名记者,写文章应该非常厉害,写什么应该都是信手拈来,但我知道自己是一个缺乏才气的人,写稿从来都没有才思泉涌、下笔千言的痛快感。但每次都想写出一篇好稿子,以至于写起稿时,常常是边写边反复否定自己、反复修改。 

  记者被列为世界上“最短命的职业之一”,是因为记者在心理上常常需要承受特别大的压力: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没有真正的下班时间;每天的工作都是经历“关键时刻”,工作必须万无一失。

  而时政记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为工作量大、业务多、活动多,而新闻通常是要求当天发稿,作为记者,必须及时跟进,还要及时刊发。会议开完了,调研结束了,对于记者来说,工作才刚刚开始。利用午休时间、晚上时间赶稿,也是一种常态。自从成为一名时政记者,脑海里绷着的弦就没有松懈过。对安排的采访,无论回来多晚,都按时保质交稿。 

  两年多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来说是一个极为漫长和艰辛的蜕变过程,经历了风风雨雨,品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同时,也让我明白,大力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着力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使我们的社会更文明、更进步,是记者不可推卸的职责与使命。

图片

做记者就是选择了奔走和忙碌 | 韩延洁

时间如梭,又是一年记者节。今年,是我与记者这个职业结缘的第四个年头,也是肩挑重任成为时政记者的一年。在为如何写下这篇稿子发愁时,我翻开投稿邮箱,在整整齐齐排列着的时政新闻中,一篇题为《致敬,街头技艺人》的稿件稍显“格格不入”,这是我和同事朱丽一起做的一期专题,思绪突然被拉回了今年的春天。

  刚接到这个选题时,就想要体现出“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我俩一直在探讨着,也盲目地在大街上寻找着,总觉得“差点意思”,采访对象换了又换,迟迟未动笔。在编辑老师一番指点后,我们豁然开朗:“哦,原来这些人就在我们身旁。”4月初,我们确定了采访对象、时间、地点,开始了采访之路。 

  春寒料峭的夜晚,我们在都匀市西山大桥采访了正在直播的抖音音乐人,他一边唱歌一边介绍家乡;摆在步行街路上,疫情下为生活添一缕芬芳巧手编织的“弄花使者”;在风雨桥路口,摆摊20多年靠着制作冲冲糕谋生的大姐;不远万里到都匀安家,把活灵活现的糖人做成了影视城来往游客和在拍戏剧组打卡美食的面人师傅。因为这些平凡而执着技艺人的故事,最终组成了这篇报道。每天都在重复着繁忙喧嚣的我们,能感受到技艺人身上的那份“烟火气”和“从前慢”,我想这就是这期专题的意义。 

  在这一千多个夜里,我曾踏着大雪翻过高山采访气象人日复一日的坚守;在炎炎夏日记录下发展产业给周边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在易地扶贫安置社区见证了搬迁群众成为“城里人”的笑脸……作为记者,能记录他们的故事,见证黔南的变化,我是幸运的。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选择做记者,就是选择了奔走和忙碌,选择了勇敢和责任,我一直在路上。

图片

平凡的人与事最是感人 | 王金柱

指间太宽,时间太瘦,岁月流逝得悄无声息。转眼间,我从事新闻工作已经快一年了,回想亲历的人和事,都化为点点思绪涌上心头。 

  我至今仍清晰记着第一次“走基层”的惶恐之情,那是在今年3月的一天,作为一名实习记者,我和两名同事去往瓮安,采写农业和旅游的发展情况。初次采访,一时着急,又不知该问些什么,当时是满头大汗,幸得老记者的指点,才有惊无险地完成采访任务。后来,每次采访之前,我都要事先做足功课,同时也在一次次历练中学会了搭框架、理顺序、著文章。 

  记者这个职业,让我看到、接触到很多“幕后”的故事。在长顺县凤凰坝,有幸目睹了昔日的小水洼,变身农旅融合景区。山青了,水美了,游客来了,群众也富了,一切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福泉各林下种植养殖基地,深山密林之间,村民守着的不再是荒山,而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宝库,万亩林业资源被盘活,林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成了老百姓的致富渠道,村民的腰包一年更比一年鼓;在荔波瑶山村瑶族群众的多次搬迁,从靠山吃山的漂泊生活,到现在的发展旅游景区,一步跨千年,摆脱了贫根,过上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工作中看到、听到、遇到的这些平凡的人与事,带给我太多感动,也让我的付出有了价值和意义。 

  岁月不息,脚步不止。很幸运,我是一名记者,亲历了这个过程,更开心自己的文字记录了乡村最美好的发展篇章。未来的日子,我会更加忠诚担当,履职尽责,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图片

龙里县“黔韵说唱”火爆的幕后体会 | 王立信

  是什么让“黔韵说唱”成为地方特色宣传品牌呢?为什么这么多人追捧期待“黔韵说唱”呢? 

  作为龙里县融媒体中心一名工作人员,个人有一些体会。 

  为了把新思想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展现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过上幸福生活的日子,龙里县“黔韵说唱”RAP组合应运而生。 

  平坡村是一个苗族同胞聚居区,龙里县立足苗族同胞喜爱唱歌跳舞的实际,将新思想的重点要义和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内容进行解读,邀请专业的传媒公司对说唱内容进行编写、拍摄、剪辑,作品拍摄后,由县委宣传部进行审核,以RAP这种朗朗上口的表达形式,将龙里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群众的感恩心声,表达出来。同时,借助移动端新媒体传播广、传播快的特点,坚持内容为王移动优先,在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进行传播,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这样的作品不仅群众喜欢看,干部也喜欢看,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同时,“黔韵说唱”RAP也吸引了许多主流媒体的关注,在主流媒体的宣传推动下,龙里县“黔韵说唱”成为龙里县本土宣传的区域化品牌,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截至目前,“黔韵说唱”短视频内容涉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反诈宣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宣讲、新国发二号文件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等内容,总浏览量超过100余万次。 

  其中,自己参与的《新时代干部说唱新龙里》在2022年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优秀作品夏赛中荣获二等奖,被中央宣传部新闻局表彰,成为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的一个很有意义的事。 

  “黔韵说唱”这一独特的理论宣讲品牌,正在唱出龙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龙里人民将美好生活变成现实的生动实践。

图片

当记者让我收获满满 | 石学业

今年的记者节是我过的第三个记者节,从事这一行之后,我接触到很多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了自己的事业和家乡努力奋斗,在他们的身上我也学到很多。 

  还记得我的第一次采访,是和同事去到了一个村,我们登山看产业,听驻村干部说着驻村故事,首次采访,便让我感受到了这个职业的新奇和惊喜。 

  当天采访内容多而杂,回来后慢慢梳理素材,逐渐成稿。当文稿刊登于报纸上,成就感也随之而来。 

  入行至今,我不知经历多少次大大小小的采访,每一次采访、写稿、寻找新线索不停循环,看似千篇一律,实则气象万千,哪怕是同样的内容也还是会有细微的差别。

  记者节前夕,作为记者一贯采访别人的我也被采访了一次,在镜头说感想谈变化。 

  我感觉,自己这些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更加地善于沟通,文字写作方面也变得更严谨,更善于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事物。 

  寥寥几句也还是道不尽内心所感。3年的新闻工作历练,虽然还不算很长,但对我来说,却是人生路途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社会赋予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让我们见证、记录社会发生的许多事,我们不停地接触着新事物,也一次次革新自己的认知,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好奇心来探寻世界,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焕发激情,每一次成稿后的喜悦,他人的赞扬或批评,这些经历都让我获益良多,这些珍贵的收获不分季节,每天都是进行时。 

  “可以近距离地感受人民的感动、思想的跳动、时代的脉动,近得可以听到一朵花开的声响,近得可以看到涟漪泛起的花纹。”我觉得,这或许就是记者意义。

图片

逐渐成长 不负青春 | 廖朝杰

11月7日,我在家中拿起相机翻阅起了往昔的工作照片,作为一个刚入职记者行业近一年的新人,看着一幕幕熟悉的场景,我想起了从刚接触记者工作时的青涩,到现在能独立出去采访,一路走来的感触与收获。 

  翻阅到“贵州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的照片,我很有感触,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淅沥沥、哗啦啦”那段时间贵阳总是下着雨,时大时小的雨滴一直拍打着车窗,但我们采访的热情并没有因此被浇熄,“小廖,这是我们采访的一些相关资料,你看一下,要是还差哪些信息,回头再用微信或电话和采访对象联系。”在采访的路上同事一直与我反复讨论着一些采访的事宜。每天早上6点半就起床,洗漱一番、吃完早餐过后8点左右出发,在白天的采访工作结束后,晚上要编写、校对稿件到凌晨两三点钟,同事们严谨、热情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连续3天紧张、密集的工作让我工作的多个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还记得在一次会议采访期间,同事发了一张媒体记者提前到会场观察现场情况的照片到微信的工作群里,然后大家便讨论起了在工作前要做的准备工作有哪些,由于我也参加了此次会议报道,结合自身的情况与其他的记者进行对比,让我认识到记者工作在有新闻敏感性的同时还要对工作进行细致的准备和检查。 

  在当记者的这一年里,我在乡间地头看到了勤劳朴素的生活画面,在学校赛场上体会青春飞扬的竞争场景,在11月8日“记者节”这一天,我前往惠水县好花红村进行蹲点采访,我希望用踏实的工作和生动的报道来致敬每一位辛勤的媒体工作者!

图片

当记者这十年 | 徐朦

自2012年从事新闻记者行业以来,转眼就是十年。这十年,从一个非新闻专业人员到党报摄影记者,从一个新手记者到一个老记者,十年间的时光,几乎走遍了黔南所有乡镇,也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了太多的黔南变化。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当记者这十年,穿破了多少双鞋,到过黔南最偏远的山村,从碎石子路、烂泥巴路到柏油大路、通村路、通组路,从曾经的“山路十八弯”到县县通高速,我当记者这十年,也正值黔南发展翻天覆地的十年。 

  还记得当记者第一年,全州一场观摩会在罗甸县召开,我跟随大部队一同出发前往罗甸,在途经平塘县时,一条蜿蜒的山路让大部队犯难,路窄、难走、弯多,就连号称“高配”的考斯特车在上坡时由于开了空调而马力不足上不去。 

  驾驶员还打趣地说:“各位领导,这个坡太陡了,开着空调上不去,我关一会空调。”看似打趣的话,却让车里的我们一众人说不出的难受,就是这样的一条路,却是当时罗甸与都匀之间的重要道路。而如今,黔南县县通高速,曾经的老路再也不用走了,平罗高速的建成,大大缩短了车行时间,路通了,百姓笑了。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能在这十年看到黔南的变化,十分有幸。作为一名外地人,能看到黔南的各项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同样值得骄傲,走在如今的黔南大地,处处皆是人间美景。

图片

初心不变青春无悔 | 班方智

2012年5月,我正式从一名中学数学教师转行,成为罗甸县新闻办的一名记者,十年来完成了从一位教师到一位记者的艰难蜕变。 

  十年来,我顺利完成500多篇新闻报道任务,主持了40多个重大新闻主题策划。从各个会场到山村、到田野,到处都有我的身影和足印。曾经陌生的罗甸,被我一个乡镇又一个乡镇,一个村寨又一个村寨、一步一个脚印地丈量了个遍;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从一线劳动者到劳动模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四化”项目到高质量发展……都被我的笔头和镜头一一记录,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正因为我一直参与基层采访,经历了许多的人和事,获得了历练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也变得丰满起来,我从一名战战兢兢的小记者变成一位驾轻就熟的老记者。 

  2019年5月,罗甸县新闻办和罗甸县电视台整合,成立罗甸县融媒体中心,开启了基层媒体单位发展新元年。站在新的起点上,作为记者的我需要进一步的自我革新,才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求。我从单纯的文字记者迅速朝着文字、图片、视频等都得擅长融媒记者过渡。于是,我努力学习摄影,2021年成为了新华社的签约摄影师;积极参加全国记者编辑从业资格考试,获得了记者证;主动和同事学习短视频和宣传短片拍摄,学习平面设计,学习新闻排版和媒体直播......

  我知道,每一条路都注定艰难,但从未想过退缩与改行。作为新时代的媒体人,唯有不断学习,踔厉奋发,坚守初心、方能青春无悔。

图片

首次踏上记者路 | 屠睿

今年6月,我来到了黔南日报社工作。 

  踏进大门的那一刻,我有些紧张和迷茫,这是一份与我大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我能做好吗?我该怎么做?内心除了惶恐不安,还有对于新领域的好奇与期待。 

  纵然不安,我还是毅然决然留了下来,一方面是曾经儿时的理想,另一方面也是想挑战自己,在未知的领域,磨炼出更好的自己。 

  前3个月,我在不断地学习和请教中度过,前辈们、领导们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解专业上的知识。3个月的实习期后,我开始了自己的正式采访。 

  我曾以为自己学习得差不多了,应对一些简单的新闻采访应该没问题,可当我真正要独自采访时,脑子里却一头雾水。

  一路上我都在紧张着、脑内不停构想着等会儿需要说什么做什么,看我不知所措,前辈说:“没关系,谁都有第一次。” 

  懵懵懂懂的,我的第一次采访在前辈的引导下算是顺利完成了。此后,我在同事和前辈的带领下合作完成了不少文章。 

  今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接到采访任务的我前往都匀市金恒星社区,心想有着同事的协助肯定也和以往一样轻松简单,可没想到,交给我的只有简单几句提纲和一台单反。我一人站在路边,脖子上挂着沉沉的相机,手上拿着采访本,脑子里却是一团乱麻。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来到了搬迁群众韦德品家。我深吸一口气,将思路整理清晰,开始逐步询问被采访者的家庭情况和收入水平。 

  回程路上整理资料时,猛然发现这竟是我第一次独自完成采访,这才算首次踏上了记者之路!第一次踏上记者这条路,我要做的除了谦虚学习、拍摄和记录,还有很多很多……

图片

脚下沾土 心中留光 | 谢义将 

时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当记者已有3年时间。在这3年里,有迷茫,也有失落,更有坚持最初的热爱,在一次次挫折中努力成长。 

  3年前,刚成为一名记者时,已是初冬时节,作为一名初入职场的“小白”,凭着无知者无畏,一个人去到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采访。那天,飘着毛毛细雨,天气寒冷,从镇上出发,行驶近两小时的山路,才来到一个叫光明村的村子。 

  那时,正值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来到村委会,没见到一个驻村干部,“寻找”到驻村第一书记时,是在山坡上一片树林里,他正冒着雨察看一箱箱蜂箱。随后,又带我一起去看村里种植的中药材钩藤。到了中午,山上云雾缭绕,雨下得更大了,寒风也更加刺骨,有些驻村干部已陆续从田间地里回到村委会,大家围着火炉吃饭,仍被冻得发抖,冷得流鼻子,雾气从鼻子、嘴巴里不断冒出来。 

  光明村位于都江镇的大山之中,一眼望去除了山还是山,难见一块平地,田地很少、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已经搬迁到镇上了。剩下的村民如何增收脱贫,成了驻村干部的首要任务。大家白天进组入户走访,晚上加班整理材料,累了就睡在由旧校舍改成的宿舍,吃住全在村里,努力在山地上做“文章”,引导群众种植中药材、养殖蜜蜂等,多渠道增收群众收入。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驻村干部们不畏艰苦、迎难而上,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作为一名新记者,采访技巧、写作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但自己知道只有多深入基层,多到群众中去,才能快速成长。 

  接下来的一年里,只要一有时间,自己就到乡镇、村寨去采访,得到了很大锻炼,也有了很多收获。脚下沾满泥,心中才有光,自己心里也暗自决定,要努力克服困难,多深入基层采访,让心中始终保留着热爱的光。

图片

做记者要多听、多看、多感受 | 刘茜

常常听报社的老记者们说:“做记者,就是要多听、多看、多感受。”一直都没有特别深的感触,直到这次自己下基层蹲点采访,才真正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受。 

  从都匀出发,一直到荔波县瑶山村,将近3个小时的路程虽然漫长,但看着四周的山清水秀,还是有别样的乐趣。下午进村后,跟着村干部逛村,我采访到了一名正在做粘膏染的本地村民,她很腼腆,说话声音不大,我得俯下身靠近一点才能听清,也许是这个动作让她放松了一些,一来二去,我们就熟悉了起来,开始主动与我聊起了她们家这几年的变化,末了还邀请我到她家吃饭。也正是这点,让我意识到了,做记者一定要放低姿态,才能听到采访对象的心里话。 

  结束了一天的采访后,回到住宿的地方开始写稿子,正当思路打不开的时候,耳边忽然传来了歌声,向远处望去,才发现是附近村民们一边聚餐一边忘情地唱起了歌,听着她们口中动人的旋律,我的脑子里就只剩下了一句话:“坐在办公室敲敲键盘是永远得不到好新闻的,只有真正深入到基层中,才有源源不竭的鲜活素材和思想动力去推动自己进步。” 

  两天的乡村生活让我对瑶山村产生了亲切感,如此宁静的乡村、如此纯朴的村民,他们知足上进,勤劳智慧,每一天都为自己的生活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只要我们愿意俯下身去倾听,去观察,去感受,去和他们交流,他们都很愿意掏心窝,说出心里话。这次的走基层经历,对于我来说,是成长的一个重要节点,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产生了深深的触动,我会热爱每一个新闻现场,记录好每一个珍贵的新闻故事。

图片

我的第一次蹲点采访 | 李涛

11月4日下午,从长顺县城出发,经过1小时的车程,我们一行到达此次蹲点采访的第一站——核子村。 

  此行是进报社后第一次蹲点采访,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虽然大学专业就是新闻学,但相对于记者的标准来说还是十分稚嫩,缺少写作经验、缺少对话经验,虽然是这样,但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你手中有一只笔,怕什么”。十次理论不如一次行动,于是我开始了这次采访。 

  10天前,当我接到即将前往核子村蹲点采访任务时,立即从网上查阅该村的基本情况,曾经的“后进村”已经变为如今的“先进村”,我想这其中肯定蕴含着很多人生丰富故事和乡村变化的“裂变”华章。 

  两天的蹲点采访,一场院坝会、一场总结会和行走在田间地头那数不清的路程,写满了我此行带来的采访本,也让我认识了过去“远离”家乡,现在成了村里种植大户,致富带头人陈青海,既是党员也是村组长的带头种植茭白户甘良美,过去的贫困户、今村里的脱贫明星徐小刚,外出成就一翻事业却又重新回到核子村成为建设核子发展核子的引领人物金小刚…… 

  在结束核子村此行采访后,返程时我们特意从核子村的茭白种植坝区经过,茂盛高挑的茭白杆随风摇摆着,我们的车穿村而出,踏上归途。 

  我想下次再到核子村,肯定又是翻天覆地的全新面貌,而我也将会珍惜这次遇见,这次对我来说才只是起点,我想也许以后的经历会越来越多,我也会学到更多的方法,但是这一次行在泥土里,看在田野上的过程,所教给我的,值得我在今后的日子里用心领悟。

时代在变

新闻人的初心不变——

恪尽职守

记录历史,弘扬主旋律

传递正能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记者,记着

记着初心,记着担当

记着坚守,记着作为

今天

是第23个中国记者节

向每一位有理想、有担当的

新闻工作者

致敬!

作者:《黔南日报》 看黔南

来源:黔南日报社融媒体采访中心

编辑:吴晓

统筹:吴邦显

编审:周德扬

图片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5-19 00:05 最后登录:2025-05-19 00:05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