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代积年",承上启下的商代,最著名的"故事",还要数"封神榜"中妲己媚主及其引发的伐纣传说。 但作为真实的商代,自成汤灭夏到殷纣灭亡,历经连续的十七世三十一王,约六百余年,中国数千年的历朝历代,却是最为"长寿"的一脉相承的王朝。 灭夏的汤 商代留给我们的"文明"是极为丰富的,从"黑科技"青铜器到"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及内涵的遍数农、林、牧、渔、军、狱、法、战,及天文历法、气象医学等等,都是十分丰富且"先进"宝贵的文明瑰宝。 想要顺利治理一个国家,只有伟大而贤明的王是不够的,大部分"政务"的推行、执行及"厚民"政策,都需要下属的官员来执行,只有上下齐心,才能使商代历经六百余年才覆灭。 本文,笔者想先说说商代治国之基础——选官制度,极其比较独特的内服、外服的职官制度。 01 商代的选官制度 "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 此言就道出了商代选官或者说选"执行者"的核心观点——"任人惟旧。" 其中,这个"旧人",就是承自夏开创的"家天下"之后的以血缘为远近亲厚的同宗、同族和同辈等血亲之人。 所以,商代选官,尤其是最"重要"职位的官,可以说是任人唯亲,如商王的父辈、同宗族的长辈,同辈的兄弟,及后辈的子侄等(如王子比干等)。 当然,只有这些还不足以组成庞大的官僚集团,毕竟贯穿商代的三件大事,祭祀、占卜和征伐,在征伐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是不可忽视的,如伊尹就是在夏末时,辅助商汤灭夏,从而有了"从龙之功",于是异姓封爵,成为世袭罔替的贵族。 那么,同为"血亲",官位只有这么多,且轻重不一,那又如何甄选? 1. "血缘"远近: 自然,诸如直系亲属的叔父、同辈的兄弟,以及亲生的子侄等,就是最"近"的血亲,最好的官位一般就是他们的,其次再按照血缘的远近,以此"安排"位置,极为"公平"; 2. 忠心不二: 当然,只有血缘维系是不够的,重点还在于"臣服",要是对商王有二心,不服"统治",那授其官职,就是在害"自己"(商王),所以忠心是非常重要的甄选标准; 3. 大公无私: 既然是选官,当然不可能不看其"官"的能力,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始终秉持以国家为重的"公心",不能自私自利,不能因私忘公; 4. "厚民爱民": 在经历了夏末战乱的"凌虐"之后,商王得到天下,自然会吸取前代的"教训",所以"厚民"、"爱民"就成为了商代选官的标准之一; 5. 保持"本德": 当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保守",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当官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不随便懈怠,不妄"增、减"政令等。 当然,商代选官,如果只是任人唯亲的话,是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的,毕竟谁也不能保证后世子孙皆为"贤人",纵观历朝历代,"家天下"的框架之下,谁家没有几个"不肖"子孙。 于是商代尽管以"血缘"为选官的重点,但还是在其中加入了任人唯贤的"突破口",尤其是在"变革"时期,更是有所淋漓的体现。 如灭夏的功臣—伊尹,就是由一名"耕于有莘之野"的"庖丁"(一说是陪嫁的"食奴",还有戍卫的“卫”等说法)因为做饭手艺高超,常见商汤"叙话",被渐渐发掘"才华",遂后商汤欲灭夏之时,被任用为相,最终辅佐商汤开创商朝。 还有"比九世乱"(《史记》)时期的商王武丁时期,因为当时大环境的困顿、混乱,各种积弊难以改变,于是曾成长于"民间"的武丁继位之后,想要大肆改革,但无奈身边亲戚多是无能之辈,于是转而向民间求取良才。 此时一位叫傅说的"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带索,庸筑于傅岩之城”(《墨子》)的筑城奴隶,被商王武丁"听说"其才华横溢,于是想要选其"做官",可当时商朝选官还是沿用任人唯亲的制度,所以困难重重,于是聪明的武丁开始用"托梦"之法,历经三年有余,才得觅其良才,当然结果就是君臣相得,革弊励新,共创"盛世"。 这里补充两点,一点是商代选官的一个特别的政策——"临时官",最开始任命的目的是因为有时候新出现的"工程",或被细分的"职责"出现,需要的官员就会增加,但由于这些临时的"工程"或"职责"存在的时间不定,于是为了应对,就出现了"临时官"的选拔任命。(详见于甲骨文中记载的"御事"一说,通常在行使占卜时选拔、任命较多。) 但后期则演变成为商王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使用的一种对抗"血缘集团"的官僚的"特殊"制度,其目的就在于分化"抱团"的利益集团手中的"重权",减少对王权的束缚及威胁。 有点像后世以秦国为首的国家大力推行的郡县制中的郡守、县长一般,由王直接选拔及任命,自然事事依从,比较"听话",王手中的权利也得到巩固。 第二点是"临时官"的延伸"闲官"和"罪官"。 "闲官"的形成是因为商代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之后,官职虽多了不少,但后代却越来越多,于是"分不够",尤其是那些在宗族内本身地位就不高的"旁支"的兄弟、子侄,只能分到"临时官",而"工程"或"职责"结束之后,又不好立刻撤职,于是就成为官养的"闲官"了。 "罪官"的话一般是由一些诸如特别"有用"的战俘、罪犯及奴隶中选拔,用作"特殊"官职的"临时官",如甲骨文《合集》中,有"羌舟启王"("启"有时可以解释为先锋部队)的记载,就是说战俘羌舟被任命"临时官"的官职,作为先锋部队,为国征战。 02 商代独特的内服、外服职官制度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 《尚书》书影 在古代官员的任用极其职位的表示称之为"服",而现今我们所广泛使用的"服务"就是由此引申而来,意思也差不多,就是指在什么职位干什么事(职责)。 所以这"内服"、"外服"的意思,很显然,就是从商代统治区域的划分而来,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而外服则指商王间接控制的区域。而联系起来的内服官与外服官也是如此。 这里补充一个关于王统治的"范围"概念,也就是当时倡导的"五服图",即以天子为同心方框,依次根据当地"臣服"的程度划分出的五个区域。 “五服图”示意图 大致相当于一种统治权威的层层递减的"图",最中心的是王直接统治的区域,也称为甸服,然后递减依次为侯服、绥服(或称宾服)、要服和荒服。 内服官: 所谓的内服官,其实有点像后世沿用的都城官和宫官的集合,准确来说,商代的内服官的组成,大致分为两种: 一为负责王朝政务的外廷官(相当于后世诸如丞相、六部官员等), 二为负责商王宫内的生活起居的内庭官。 先说外廷官,根据学者专家多年来的研究分类,大致为以下四类: 1. 政务官: 也就是负责处理各式各样政务的官员,如《尚书》中所写的百僚、庶尹、里君等,还有甲骨文中显示的右尹、族尹等; 2. 事务官: 就是负责各种"实事"的官员,如负责耕种的小籍、负责狩猎的犬和负责畜牧的牧等; 3. "神官": 指的是负责祭祀、占卜类相关工作的官员们,如贞人负责占卜、作册负责典册、册命之类的工作和相当于后世丞相高位的巫(或称巫咸、巫贤等)。 4. 武官: 最后的第四类就是商代各级将领官的总称,比如负责全部军队的师(商代的军队名称也称为师)、做骑兵首领的马(或称多马),以及做射箭团首领的射等。 再说内廷官,其实就是服务于商王及商王宫内所有生活起居的人,大致也根据所负责的各种职责类型,任命不同的官位,如负责食物烹煮的宰,以及负责商王及后妃起居的寝等。 (有趣的是,或许真的民以食为天吧,就算是王,也是好口腹之欲的"普通人",商代时,宰往往极受商王偏爱,经常能以此一步登天受到重用,如伊尹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做得一手好"吃"的,于是又机会亲近王,后得到重用,摇身一变几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巫"。) 外服官: 主要分为五类,或者说五级: 1. 侯: 这个侯,就是商代戍守边境的军队首领的官位,最初一般任命当地人或者宗亲中比较"适合"的人就任,后来因为需要(如当时"五服"之外的外族的侵扰,越演越烈)逐渐权重,于是 发展成为正式的外服官,根据甲骨文《合集》的显示,商代大致有诸如侯告、侯屯等约四十六个侯; 2. 甸: 这个甸,其实有点特殊,最初的甸是"田"的意思,也就是商王派出去到"外地",负责开垦、耕种田地的官员,而由于当时的交通、通信不便,出于"情感"及"需要"(总的来说就是想把财富、资源抓在手里),官员上任之时,都会协同家眷、宗族人及奴隶在内的"全家人"一起到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扎根于此,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综合"力量"(如财力、资源和武装力量等),所以后期,这些甸就成为了仅次于侯的外服官,也可引申为"诸侯"; 3. 男: 古代,"男"与"任"是通用的,也就是说,男其实相当于一种普遍的外服官,具体职责很综合,做比的话,相当于后世的郡守、县长等中下级别的长官,在甲骨文《合集》里,有雀任、名任的记载; 4. 卫: 这个相当于地方保卫外服官,有点像后世的地方军队,正如甸一样,到后期卫的实力也不容小觑,随着时间的累积,也渐渐发展成为如"诸侯"般的存在,甲骨文《合集》中也有穆卫、兄卫的记载; 5. 邦伯: 就是全部"伯"的代称,做比的话,比较像后世的地方乡绅一类的"人"(地位),严格来说不算是外服官,比较像是一种地方上的"大"势力,在甲骨文《合集》中有二方伯、伯某十二、某伯四十五的记载。 到了后期,还有两类"人",如负责畜牧的牧和负责小地方戍卫的戍,也渐渐因为其负责"工作"的重要性,而融入外服官系统,成为其中一员。 之所以说商代内服、外服职官制度极为独特,还在于其职责的"独特",详见于外服官们的作用(或称为需要履行的义务): 1. 征战常备军: 这个很好理解,毕竟这些外服官皆为商王选取、任命,属于上下级的统治关系,那么在战时,当然有随同征战的作用(义务),详见于甲骨文《合集》中有侯告讨夷,侯喜伐人方,甸官、方伯伐盂方伯炎的记录; 2. 戍守边疆: 如甸、卫等外服官本身的职责主要就是为戍守边疆而设; 3. 朝贡: 这里的"贡"与后世不同,商代主要"贡"的是人牲、龟骨,详见于甲骨文《合集》中侯曾贡刍骨,雀侯贡龟甲二五十等。 当然,商代的内服、外服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孟子》有载:"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说的就是伊尹曾为外服官,后辅佐汤建立商朝,官至"巫"(相当于丞相、相等); 如甲骨文《合集》中"小臣口"的口,先是当任内服官贞人,后来因为能力出众,被商王外派为口族首领。 结束语: 要"广泛"论起来,其实后世历朝历代的选官制度,甚至是官员的设置,都算是从商代的选官制度和极为独特的内服、外服职官制度延伸而来。 了解"最初"的选官及任官制度,一来是对那个无比灿烂的商代有所了解,二来也有助于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有点滴知晓。 (责任编辑:) |